-
1、焦炉气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含有、、的废水,某科研小组检测其中的浓度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①第一次蒸馏:取废水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 , 转移至如图装置A中,再加入溶液和酒石酸溶液,蒸馏。
②第二次蒸馏:将第一次馏出液稀释定容至 , 并转移至装置中,加入溶液、溶液、溶液调节 , 继续蒸馏,将馏出液稀释定容至作待测液备用。
③测定:取待测液用稀释至 , 加入适量试银灵作指示剂,用的溶液平行滴定三次,平均消耗。
已知:i. , 与反应生成易释放的配合物
ii.试银灵指示剂为橘黄色,其与作用产物为橙红色
(1)、装置A的名称。(2)、第一次蒸馏是为了让、挥发至比色管中,则第二次蒸馏加入的目的是(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的作用是。(3)、中键与键数目之比。(4)、该反应的滴定终点现象为 , 浓度为。(5)、以下操作使测量结果偏低的是。A.冷凝管未通冷凝水
B.滴定终点时,仰视滴定管液面读数
C.若第二次蒸馏时将调为4
-
2、我国每年约产100万吨钒磁铁矿尾渣(主要成分、及少量等物质),其中、、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

已知:该工艺条件下,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如下表所示: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
完全沉淀
2.3
4.1
8.8
10.4
回答下列问题:
(1)、中的化合价为 , 基态的价电子排布式。(2)、“碱浸”时中转化为的离子方程式。(3)、钒的浸出率与的浓度及液固比关系如下图所示,则所选择的最佳浸出条件为、。
(4)、“滤渣2”是“调”范围为。(5)、“煅烧”过程中,固体残留率(剩余固体质量/原始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分解过程中点、点分别失去物质为、。
-
3、常温下,将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有关粒子浓度如下表所示:
粒子类别
A
B
C
D
E
粒子浓度
其中:、、为含碳微粒(不考虑碳酸的分解),、为或。
已知: , ,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减少 B、上述溶液中存在: C、加水至溶液体积翻倍(固体仍有剩余), D、的水解度约为72% -
4、苯在浓和浓作用下,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红外光谱法鉴别产物和产物 B、X为苯的加成产物,Y为苯的取代产物 C、从中间体到产物,更有利于生成产物 D、浓在该反应过程中均只作催化剂 -
5、一种以纳米铜()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为白色粉末,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氧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解”时X可以是热空气或 B、“还原”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C、“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D、为提高的纯度,可采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 -
6、电解法制取苯甲酸甲酯的相关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为直流电源的正极,电子流向 B、极的电极反应为 C、生成时,理论上可得苯甲酸甲酯 D、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7、电厂烟气(、等)可用脱氮。在催化剂表面发生的脱氮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脱氮的总反应为: B、该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可自发进行,则 C、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催化剂可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
8、离子液体是一类在室温或稍高于室温时呈液态的离子化合物,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某离子液体的结构如图所示。X、Y、Z、W、Q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C、离子液体含体积很大的阴阳离子,沸点低,易挥发 D、可将未用完的放回原试剂瓶 -
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用饱和溶液可以将转化为
B
取少量某无色溶液,先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 , 振荡静置,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
C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与发生双水解反应
D
以铁为保护电极,锌为辅助电极,酸化的3%氯化钠为电解质溶液,导线连接两电极,一段时间后,向铁电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2滴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铁未被保护
A、A B、B C、C D、D -
10、工业生产下列物质,对应的转化过程不符合要求的是
选项
物质
转化过程
A
B
浓缩海水
C
、焦炭、
D
黄铁矿
A、A B、B C、C D、D -
11、、等均可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关于其组成元素说法错误的是A、的焰色试验形成发射光谱 B、第二周期第一电离能介于和之间的元素有4种 C、和都位于周期表中区 D、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有9种空间运动状态
-
1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所给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氯水:、、、 B、王水:、、、 C、氨水:、、、 D、明矾水:、、、
-
13、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可以形成浓差电池,左侧电极为负极
B.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I2(g)+H2(g)2HI(g)
加压颜色加深

C.验证平衡移动原理
D.配制溶液
A、A B、B C、C D、D -
14、有机化合物X、Y、Z、W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条件①和②均为浓硫酸、加热 B、Y中所有碳原子均共面 C、Z可以发生聚合反应 D、最多消耗 -
15、已知: ,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室温下,0.2 mol/L的溶液中数目小于 B、标准状况下,11.2 L HI中所含分子数 C、1 mol基态Ⅰ原子中含有未成对电子数为 D、11.6 g与足量HI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
1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镁可以和反应,可用于制造信号弹和焰火 B、二氧化硅硬度大,熔点高,可制作光导纤维 C、石墨的熔点很高,可用作干电池电极材料 D、无水呈蓝色,吸水后为粉红色 , 可用于制造变色硅胶
-
17、创造幸福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含氟牙膏的氟离子与羟基磷灰石发生反应生成氟磷灰石 , 能预防龋齿 B、将白糖熬成焦糖汁给食物上色,利用了蔗糖在高温下碳化的原理 C、铝粉与烧碱的混合物可作疏通剂疏通堵塞的厨卫管道 D、研发新能源汽车,降低汽油柴油的消耗
-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Ⅰ.探究反应热效应
ⅰ.连接装置,检验气密性。
ⅱ.加入 , 打开传感器采集数据。
ⅲ.打开恒压滴液漏斗活塞,滴加试剂 , 固体完全消失,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最高温度为。
(1)过氧化钠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有。(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计算实验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Ⅱ.探究ⅲ中溶液褪色原理
查阅资料 酚酞褪色可能与温度、碱浓度及有关。
提出假设
假设1 氢氧化钠浓度过高使得酚酞褪色
假设2 体系温度过高使得酚酞褪色
假设3 反应体系中生成了 , 使得酚酞漂白褪色
实验验证 按照下表设计四组探究实验。
(4)完成表格中的填空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取① , 滴加2~3滴酚酞。
溶液变红色,一段时间后褪色
假设1成立
2
取溶液 , 滴加2~3滴酚酞。
溶液变红色,一段时间后不褪色
3
取溶液 , 滴加2~3滴酚酞,②。
溶液变红色,一段时间后不褪色
假设2不成立
4
取溶液 , 滴加2~3滴酚酞,再滴入溶液
③
假设3成立
(5)提出异议 某同学认为还可能存在氧气使酚酞漂白的可能性。设计实验5:取溶液 , 滴加2~3滴酚酞,(填操作及现象),证明该假设不成立。 -
19、一种由富锰废料(含、、和少量)进行废气脱硫,并回收金属资源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不溶于稀硫酸。有关金属离子沉淀的相关见下表。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时pH
7.5
2.2
3.6
8.8
完全沉淀时pH
9.5
3.2
4.7
10.8
回答下列问题:
(1)、“化浆”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脱硫”中,转化为(填离子符号)。(3)、“氧化”中,加入的目的是。(4)、“调”中,加入溶液调节范围为。(5)、“沉铝”中生成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转化”中,理论上消耗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母液的主要溶质为(填化学式)。 -
20、短周期主族元素①~⑧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每种元素的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在周期表的位置为。(2)、非金属性:③⑤(填“>”、“<”或“=”)。(3)、③、④、⑥的简单离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填离子符号)。(4)、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电子式为。可通过方法鉴别⑦、⑧的氯化物。(5)、请写出⑥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6)、上述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填化学式)。写出由①、③、⑥组成的物质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7)、元素X与⑧同主族,为长周期元素。下列有关X的单质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A、单质熔点:⑧ B、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产生多种氧化物 C、单质暴露在空气中,最终以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D、氢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