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6月3日,各地纷纷举办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185周年,这件大事是指(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金田起义 D、收复新疆
-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东汉(25年-220年),三国(229年-280年)
西汉至西晋官方户口统计图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下表
西晋时北方诸州及徐之淮北,共有户约百四十万户,以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则南渡人口九十万,占其八分之一强。
——谭其骧《长水集》
“这里的草很茂盛,这里的树很高大。这里的土是潮湿的泥。”具备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
至于元嘉(宋文帝年号)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三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后期到三国时期全国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发展的有利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事件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点)? -
3、某班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分组展开项目式探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图1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政治
第二组
图2 秦半两钱 图3 汉五铢钱
经济
第三组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思想
第四组
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还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带着物资快速到达全国任何郡县。
——摘编自肖东发《古代交通地方志》
交通
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
要求:参照示例,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示例】研究角度:政治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秦朝建立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研究结论: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
-
4、七年级历老师以“漫谈学史方法”为主题设计以下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学会阅读历史地图】
材料一 历史地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地理状况,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摘自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任务二 【掌握历史纪年法】
材料二 历史纪年法主要包括干支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四种。
商鞅方升
左壁铭文刻:“(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官职名)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底部铭文刻:“(秦始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不统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统一)之”。
任务三 【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
材料三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从文物中获取信息,主要从三个方面(角度)入手: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①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②战国铜壶
③商后期司母戊鼎
④西周早期利簋
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等场景
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征?其中广汉三星堆遗址位于图中的哪一个文化圈?(2)、请判断材料二中两则铭文使用的纪年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左壁铭文和底部铭文记载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件青铜器,说明该青铜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
5、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20窟的主佛造像,鼻梁与前额平直,眼大而唇薄,具有明显的古希腊艺术的痕迹;而长长的眼睛,则是北魏鲜卑人种的特殊标志。这体现了该时期( )A、文明交流互鉴 B、科技领先世界 C、人民笃信佛教 D、南北政权对峙
-
6、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据此可知他( )A、善总结,学术价值极高 B、不盲从,不断探索创新 C、成就众,涉及领域广泛 D、治学严,知识功底深厚
-
7、从东汉末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气候出现逐渐变冷的趋势,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下列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国家分裂割据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与交融
-
8、如下表是《中国通史大师课》某一章的目录名称。该章的标题是( )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王马共治
第七节 诗酒雅集
第八节 陈朝兴亡
第九节 五族归华
A、盛世气象——大汉王朝 B、盛放的时代——隋唐时期 C、乱世与异象——魏晋南北朝 D、动荡分裂——五代十国 -
9、“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
1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表格空白处可填入( )
领域
成就
史学
《史记》《汉书》
农学
《氾胜之书》
医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 -
11、“造纸术传播到欧洲后,到16世纪,纸张已完全取代欧洲传统书写载体羊皮,从而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材料反映出造纸术( )A、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C、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D、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
12、比较下面秦汉疆域图,导致由秦到西汉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长史府的设置 D、张骞出使西域
-
13、陆上“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经过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铁器等,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这反映丝绸之路的开通(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强了政治联系 D、改变了经济结构
-
14、史籍记载:“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材料中“推恩”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经济管控 B、强化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边疆管辖
-
15、史书这样描绘古代一个历史时期:“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该时期是( )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光武中兴 D、贞观之治
-
1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汉初(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汉承秦制” C、推行郡国并行制 D、盐铁专卖的推行
-
1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胜的反抗精神跃然纸上。与这一呐喊直接相关的是( )A、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B、楚汉之争,战乱频繁 C、遇上大雨,戍守误期 D、国家分裂,经济凋敝
-
18、《诗经》以纯朴的艺术表现风格,描写了先民的政治,农事,祭祀,狩猎、行役、战争,婚姻等社会生活场景。这说明《诗经》( )A、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B、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C、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D、保留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
19、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商王亲自占问是否“受年”“受禾”的卜辞,甚至于王朝统治下的某一地区的年成好坏,商王也会占问。这说明商朝( )A、商朝农作物种植普遍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神灵主宰商朝的政治 D、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
-
20、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A、国人暴动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