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对“知识拓展: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侵略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势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其在皇室方面,则又似乎不能再行产生出振作有为之人物。但吾人在此确有一事不应忘去者,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充满脑中。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具备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其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

    ——《瓦德西拳乱笔记》(统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P36)

    小乐: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于火车、轮船是有加以理会的。

    小山:无论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政府是否加以理会。都无法让当时的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

    (1)、笔记是基于什么事件而写?作者认为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思想闭塞落后,请你分析这是清朝前期哪一政策造成?
    (2)、在瓦德西眼中,中国(人)有许多缺点,也有优点,请根据材料归纳中国(人)的优点
    (3)、“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小乐和小山有不同观点,请你补充一则史实来印证小乐的观点。小山是基于什么原因得出其观点?
    (4)、瓦德西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上,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一预测,产生了多位“聪明而有魄力”人物,请举出其中一位。瓦德西寄希望于个别人物的观点不符合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拳乱”之后的史实一例,谈谈“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

    探究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的足迹,你对这个政党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诞生】

    材料一:上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对此,毛泽东同志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红船精神”的具体内涵。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材料二: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的第一个完备的章程,共6章29条,这6章分别是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与附则。——在“纪律”一章中,明确“党的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一切会议均取决于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

    (3)结合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材料三:所谓国民革命,就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中国共产党鉴于中国社会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痛苦及要求,都急需一个国民革命。”为此,大会号召“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中共三大讨论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中共三大召开对这一议题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国家】

    材料四:中共七大总结了新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建党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和革命风格,规定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的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党内生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摘编自八年级历史教参

    (5)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95年开始,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个重要的时间是哪一年?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材料二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抗战以来中国正面这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是哪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心是哪里?

    材料三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材料三中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派谁去西安参加谈判?在材料中找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摘编自新华网

    (4)请说出抗日战争胜利是在哪一年?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大意义。
  • 4、“兵力占优,是唯一超过蒋介石军队的地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发动(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 5、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其中“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6、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又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纲领不断完善。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自身力量相对弱小 B、制定的革命目标已基本完成 C、推动了工人运动高潮出现 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用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应该是民国多少年?(     )
    A、民国37年 B、民国38年 C、民国39年 D、民国40年
  • 8、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出版的刊物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自强求富 D、近代化的探索
  • 9、“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仇视变法……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充满仇恨。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支持力量”。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
    A、消除了清廷内部矛盾 B、改革的措施不得民心 C、受到帝国主义支持 D、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 10、下侧漫画反映了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一些天真想法,该想法最终破灭的根源是(     )

    A、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 B、没有学到真正的技术 C、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D、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 11、有专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起义的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第二、太平天国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之所以呈现这两个特点,主要是因为(     )
    A、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太平天国运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意义 C、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新思潮萌发,启迪人们面对现实,探索救国之路 D、干王出于个人的经历,顺应新思潮主张,提出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12、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材料中所谓的“荣耀”表现为(       )
    A、割占香港岛 B、割占中国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攻占威海卫 D、大肆抢劫、焚烧圆明园
  • 13、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历次的反侵略战争,大多以中国的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军事战略错误 B、经济技术的落后 C、社会制度的腐败 D、思想观念的保守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二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不断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违背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摘编自孙华玉《实事求是:党的制胜法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边界的斗争”创造了什么局面?你认为支撑这一局面的条件有哪些?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联系遵义会议前后的相关史事,写一篇16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更警示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如何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
    (2)、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请写出两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重大事件,并分别指出其历史意义。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文献体现了哪些原则?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依据有哪些?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实现“自强”的途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二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18、《人民日报》于1948年12月6日刊登了《中共中央电贺徐州解放》的报道:“庆祝你们解放徐州的伟大胜利。徐州是南京的门户……徐州的迅速解放,对于全国战局,极为有利,为全歼当面匪军而奋斗。”该报道介绍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淞沪会战 D、淮海战役
  • 19、某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八七会议
  • 20、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     )
    A、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