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幅图片记录的历史信息分别属于哪些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贵族、富商和贫穷的子弟入学。他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救,培养各具专长的人才。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还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了《诗》《书》《礼》《乐》《易》等作为教材。

    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在教育领域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对后世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 278 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请写出屈原等人开创的诗歌体裁名称,以及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材料三中屈原的经历和选择,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代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材料一中的图片呈现了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请补充A处生产工具的名称,并概括这种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

    公元前 3 世纪,秦国蜀郡守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都江堰(见图五),该工程总长1100多千米,拥有分支河渠520 多条,可以灌溉300 多万亩农田,它不仅解除了岷江泛滥成灾,而且方便了航行,使成都平原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闻名的“天府之国”。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二中主持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是谁?(2分)结合材料,概括都江堰发挥的主要功能。

    (3)、材料三:

    材料三所示图片分别见证了秦朝巩固统治的哪两项经济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出土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

    距今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20万年

    考古发现

    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打制的粗糙石器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大量的动物化石、10万件打制石器

    材料二:

    图片资料

    文字资料

    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火烤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1)、材料一中我国两处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现,能共同证明什么?
    (2)、根据材料二的图文信息,归纳远古居民能够实现定居生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都是因为有诸侯存在。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

    材料二:

    汉文帝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他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他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为避免战乱,在地方推行的治国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皇帝吸取了哪一历史教训?(2分)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在治国方面的具体举措。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问题,谈谈从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中可得出的启示。
  • 5、《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都城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谋士)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 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严重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 7、下图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知,皇帝制的特点是(   )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皇帝延续家族礼仪 C、皇帝控制民众思想 D、皇帝保证朝代稳定
  • 8、某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段学生的研学笔记:“我们站在这座古城遗址上,脚下曾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正是从这里出发,秦军陆续灭掉六国;等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里依然是秦朝的都城,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笔记中描述的“古城”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郑州
  • 9、商周时期在制作青铜器时会采用分铸法,先铸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浇注器身的时候铸成一体,如四羊方尊就是使用分铸法铸成。这体现了商周青铜器(   )
    A、纹饰纹路精美 B、铸造历史悠久 C、制作工艺高超 D、种类多种多样
  • 10、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神农 B、扁鹊 C、管仲 D、墨子
  • 1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说明(   )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B、战国时期学术氛围十分自由 C、各个学派都在为统治者服务 D、社会的变革推动思想的繁荣
  • 12、“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稳定,“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 13、据史料记载:“商鞅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据此可知,商鞅变法的治国理念体现了(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兵家思想
  • 14、下图是战国形势图,其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秦、楚 B、晋、楚、秦 C、齐、晋、秦 D、秦、楚、齐
  • 15、下图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使用的九鼎八簋,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诸侯争霸的现象 B、礼崩乐坏的局面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华夏认同的观念
  • 16、下图是周武王分封的部分诸侯国的示意图,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依据之一是(   )

    A、年龄 B、军功 C、血缘 D、地域
  • 17、商汤的臣子仲曾分析,夏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假借天命,搜刮民财,残害百姓,所以军队倾覆,国家灭亡。据此可知,仲认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夏王统治残暴 B、夏王违背天命 C、少数民族入侵 D、夏朝军心不稳
  • 18、 2025年4月4日,清明公祭活动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全球各地华人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黄帝 B、炎帝 C、黄帝和炎帝 D、蚩尤
  • 19、下图为《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结合这些信息,这座大房子基址最可能属于哪个史前文化(   )

    A、元谋人文化 B、半坡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仰韶文化
  • 20、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正在剪辑新作品,镜头依次闪过:搭建在木桩上的干栏式房屋、从遗址中清理出的碳化稻谷、雕刻着精美花纹的象牙饰品。你能根据这些素材,猜出他们要发布的微视频片名吗(   )
    A、《解码山顶洞人遗址》 B、《探寻河姆渡先民生活》 C、《解锁半坡聚落秘密》 D、《揭秘龙山文化遗迹》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