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右图为1912—1918年杭州各厂每年共增织机数量示意图。导致该时期织机数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B、杭州被开放为商埠,外国人开始来杭创办工厂 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国民党官僚资本进一步扩张,垄断了棉纱购销 -
2、《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 “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是(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扶清灭洋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俄国革命首先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结出硕果,之后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
————摘编自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材料二 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前进了一步。这个事实不仅仅关系到建设一个中国的革命的党的问题,而且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从根本上变得适用于中国。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1)、材料一中的“俄国革命”是哪一历史事件?“在俄国结出硕果”指的是什么?(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上的主要贡献。(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与中、俄革命的关系。 -
4、历史课上提到“解放者”“华夫脱党”“非洲年”等关键词。据此可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历程 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
5、下列人物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是( )A、
B、
C、
D、
-
6、变式:(2023·菏泽)1932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出版了大量肯定苏联的书籍,如《苏联工人》《社会主义计划》《走向苏维埃美国》。这主要是基于苏联(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B、农业集体化的成就 C、工业化的高速推进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7、列宁指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苏俄(联)的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 (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
8、《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推翻了沙皇俄国专制统治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9、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下面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有( )

①都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 ②都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③都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 ④都推动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0、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史事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事
结论
A
二月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十月革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
华夫脱运动
为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D
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所有亚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A、A B、B C、C D、D -
11、握手是一种礼仪,国与国之间的“握手”有着丰富的外交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英“失之交臂” 中美“世纪之握” 沙伊“握手言和”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97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2023年,沙特、伊朗在北京握手
沙特、伊朗因诸多因素导致几十年的政治对立。在中国的斡旋下,两国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英方提出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等要求,清政府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加以拒绝。
尼克松回忆这次握手时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清政府的哪一外交政策导致中英“失之交臂”?该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你如何理解中美的“世纪之握”让“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另举两例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何能促成沙伊两国“握手言和”。(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末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特点。 -
12、下表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从“吃饱”到“吃好”;◆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A、海峡两岸的交往 B、航天事业的发展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下列文化成果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红岩》 B、《英雄儿女》 C、《东方红》 D、《平凡的世界》
-
14、这位科学家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位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杨利伟
-
15、“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 )
①屠呦呦 ②邓稼先 ③钱学森 ④袁隆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6、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第一艘核潜艇装备我国海军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D、“辽宁舰”交接入列
-
17、不同视角共同记录历史的关键进程,下表各方反应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对中国友好的各国代表高声欢笑、歌唱、欢呼!
美国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人士感到吃惊”“感到悲伤”。
毛泽东高兴地说:“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A、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
18、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作了精彩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次会议( )A、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促使参会国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C、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高潮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
19、同学们拟收集如图内容做一期黑板报。据此判断,他们的主题是…( )
A、蛟龙出海、亮剑大洋 B、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C、鹰击长空、翱翔蓝天 D、钢铁长城、保家卫国 -
20、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海峡两岸交往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两岸“三通”的实现 ②连战“和平之旅”
③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④汪辜会谈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