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冷战史》
材料三 尽管如此,中苏间的紧张关系,再加上东方阵营中的震动,意味着作为整体的世界正在放弃两极性,而像一位意大利共产主义者所称的那样,走向“多中心主义”……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冷战世界秩序出现了新的挑战,在世界均势格局中有了明显的暗示。
——《我们世界的历史新纪元》
材料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APEC北京会议到Q20杭州峰会,从发起创立亚投行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反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大格局、大胸怀。
(1)、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补全材料一中结论的史实依据。争夺霸权: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体系建立:
战祸又起: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格局形成:
霸权主义: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3)、材料三中“多中心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冷战世界秩序出现了新的挑战”的表现。(4)、根据材料四,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的?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制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某战地记者对凡尔登战役的报道
材料二 下图照片为凡尔登战役期间记者拍摄的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和马。德国军队在凡尔登战役中对法国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毒气攻击,这是战争中首次使用毒气。
材料三 世界史部分大事
1914年,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8年,扎格鲁尔开始领导埃及争取独立的运动;德国投降;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九国公约》;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9年,美国股票崩盘;德国工业产量开始下降;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斯大林模式形成;
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第二册
(1)、请分析材料二中照片的史料价值。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2)、阅读材料三,从“一战影响下的世界”“两战之间的世界”“二战的爆发”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选取3个史实(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以是其他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据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名叫乔治·哈里斯的黑人奴隶,被主人送到了工厂里劳动。聪明的乔治发明了一台先进的机器,因此受到了工厂主的赞扬和工友们的尊敬。但是,他的主人却把他从工厂中领了回去,因为乔治是主人的财产,受到他人的喜爱是非常危险的,也不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工厂主为失去这样一个出色、聪明的工人而倍感惋惜,但他又无能为力。回到了种植园的乔治,默默忍受着主人给予的身体上,尤其是心理上的折磨。
材料三 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俄国存在什么问题?亚历山大二世是怎么解决的?(2)、材料二小说中的情境反映了当时美国哪两种经济形态?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3)、面对内忧外患,年轻的天皇进行了一次改革,请写出改革的名称。这次改革的影响有哪些?(4)、综合以上内容,请你提炼一个学习主题。 -
4、李宏宇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内容要点。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D、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
5、下表为1948—1952年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统计:
这一历史阶段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得益于
A、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欧共体的成立 -
6、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列宁格勒等地区,经常是8-10个士兵一天只能分享一条黑面包。但后来苏联士兵吃到了美国罐头等,伙食得到大大改善。这可能得益于(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
7、“政府雇佣了几千人来做各个方面的工作:艺术家画画,音乐家举行音乐会,作家写书,工人们搂草、挖沟、建公园和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所有这些人都由政府付工资。”材料体现罗斯福新政( )A、加强对工业的计划和指导 B、使美国摆脱经济大危机 C、对银行业进行整顿 D、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手段
-
8、示意图能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图中“?”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A、实施五年计划 B、开展工业建设 C、法西斯专政 D、推行“以工代赈”
-
9、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苏俄乡村变得热闹起来,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庄开始举办集市活动。城市里也出现了很多“耐普曼”(做买卖的商人),往日寂静的城市又恢复了活泼的气象。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10、有人评述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英美日都在分赃的一方,中国却在被分的一方。”下列最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 B、《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九国公约》的签订
-
11、“三巨头操控世界,德国成待宰羔羊。中国战胜却受害,学生掀起爱国潮。”这几句歌谣描述了哪次国际会议的史实及影响( )A、华盛顿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
12、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的实物、历史活动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记述。下列属于研究十月革命的一手史料的是( )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文物 B、油画《武昌起义》 C、小说《战争与和平》 D、电影《列宁在1918年》
-
13、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的扩军备战 C、交战双方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
14、科学进步促进思想解放。打破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掀起生物科学领域伟大革命的科学著作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安娜·卡列尼娜》 D、《向日葵》
-
15、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时,某历史小组就下列材料的史料价值展开争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伦敦市政档案文件
②小说《雾都孤儿》
③论文《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
A、①是原始档案,可信程度最高 B、②是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③是现代论文,没有史料价值 D、三则材料可作为可信史料直接使用 -
1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兴起于轻工业 B、美国和德国领先 C、进入“电气时代”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
17、电炉取代煤炉或气炉,机械电冰箱取代冰盒;电动洗衣机、电熨斗、真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庭劳动;19世纪60年代冷藏车的发明,优化了食物保鲜技术。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A、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 D、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
18、下图是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现存于德国斯图加特市的汽车博物馆。该汽车对于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发明家斯蒂芬森
-
19、李宏宇同学在学习某课后制作了如下示意图,该示意图的主题是( )A、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 D、日本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
20、据统计,1861一1870年,俄国农民外出谋生的人数为129.13万人,而到了1891一1900年,外出谋生农民数量上升至713.66万人。这源于谁的改革成效( )A、亚历山大二世 B、列宁 C、斯大林 D、赫鲁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