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福州船政学堂的兴办 D、京师同文馆的兴办
  • 2、 下图是一组历史照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 B、服饰的崇洋逐新 C、自由平等的社会风貌 D、社会生活的变化
  • 3、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婚礼现象的出现源于(    )
    A、自由平等的影响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大众传媒的普及 D、封建思想的根除
  • 4、 革命后,政府颁布了男子剪辫子、女子禁缠足、改称谓、不跪拜、男女平等无别等法令,极大地革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风俗,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B、戊戌变法之后 C、辛亥革命之后 D、新文化运动之后
  • 5、 右图是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1946年)。据此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A、分布于交通要道 B、轻重工业比重失衡 C、取得了长足发展 D、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 6、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艰难产生 B、初步发展 C、黄金时代 D、走向衰落
  • 7、 下图是1914—1918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纱厂用以计算生产的数量)产量示意图,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出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
  • 8、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的勒索,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形式已经形成 B、封建制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中英商人根本利益一致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 9、 1924—1949年, 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 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碳裂,合作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C、两党目标不同,没必要合作 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 10、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提到,除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外,民族利益常常是战争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民族利益在一定条件下,是高于阶级利益的。下面哪一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现点(    )
    A、1927—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        五 B、国共正式合作抗日 C、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D、渡江战役胜利,国民党政权垮台
  • 11、 下表是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年),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

    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927年

    7——9月,参加八七会议,并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

    2月,建立中国最早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

    1月,写给林彪的回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最终成熟 D、北伐战争由开始到走向胜利
  • 12、 下图所示为某历史老师绘制的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示意图,其中“→”表示学习与模仿关系,“————”表示发展关系,“→”表示创新关系。据此分析图中“B”代表的革命道路是(    )

    A、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 B、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D、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 13、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标识。下图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部分精神谱系的所在地。其中C点对应的是(    )

    A、西柏坡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延安精神
  • 14、 以下两幅作品共同彰显的精神内涵是(    )

    A、艰苦奋斗精神 B、不屈抗争精神 C、革命首创精神 D、国际主义精神
  • 15、 某次会议指出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办法,批评军事指挥政治的观点;另一次会议指出,军事上的单纯防御是“左”的错误,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剧”。两次会议分别是(    )
    A、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中共七大 D、古田会议、中共七大
  • 16、 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党标准的变化,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党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入党条件

    1921年中共一大

    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但在加入我们队伍之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

    1923年中共三大

    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凡承认本党党纲及章程并愿意实为本党服务者,均得为本党党员

    1935年

    瓦窑堡会议

    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同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

    A、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的变化 B、中国共产党党员素质的变化 C、中国革命任务和形势的变化 D、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
  • 17、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个友好国家的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你当一名小号游,带领考察团参观考察下列地方,向客人介绍一下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1)、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向客人介绍一下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情况。
    (2)、图二是某遗址的照片,图中所示房屋为干栏式房屋,设想一下当时先民为什么会创造这种样式的房屋。
    (3)、图三是坐落在浙江绍兴的大禹陵,他是如何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在参观大禹陵时,游客向你提出如下问题:“面对凶猛的洪水,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而大禹治水则取得了成功。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你应该做出怎样的回答?
    (4)、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 18、黄河和长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母亲河,在这里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文化。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一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业遗址的代表。
    (2)、相传远古时,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其中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主要是哪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联盟后在哪场大战中打败蚩尤?后来逐渐形成了哪一民族?
    (3)、写出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并任选其中一位进行简介。
  • 19、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1)、请结合所学分别对图一、图二遗址文明进行简介。
    (2)、这两处文明遗址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哪一文明现象出现于长江黄河流域?
    (3)、结合两处文明遗址,你认为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什么?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材料二: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其中浙江余姚的遗址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建成了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居民的房屋多用木头做柱子,屋内有灶炕。

    (1)、结合材料一说明“北京人”已经掌握了哪项技能?其意义何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两个原始农业居民居住的房屋?分别写出房屋的名称。
    (3)、材料二中“黄河流域”的农业遗址属于哪一文化的早期遗址?除此之外,“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还有哪一文化遗址?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