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下列文物图片提示把空白处填写完整。(1)、图A是的头部复原像,生活在距今约。(2)、图B是使用的骨针。(3)、图C是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4)、图D是使用的陶器,他们还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
2、距今约5000年左右建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的遗址是( )A、蚩尤 B、舜 C、良渚古城 D、陶寺遗址
-
3、从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
4、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基本都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因为( )A、战略地位重要 B、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D、环境优美
-
5、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彩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比较高超 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捕鱼技术 C、当时的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D、等时已经出现了成熟的文字
-
6、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居民 ④半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些粮食作物的国家(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水稻和玉米 D、小麦和粟
-
8、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的是( )A、打制石器 B、陶器 C、青铜器 D、铁器
-
9、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中国著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而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懂得烧制彩陶的是( )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半坡人
-
10、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后,小明打算模仿半坡人的生活进行一天的体验学习,在体验中,小明做法错误的是( )A、去野外采摘野果 B、种植粟 C、居住干栏式建筑 D、饲养家畜
-
11、据考古发现,我国境内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并有爱美意识的原始人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
12、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业文明 B、海洋文明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
13、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人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
(2)、材料二 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场战役?其结果和影响如何?
(3)、材料三三幅画像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子的更替与哪一制度有关?
(4)、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子的更替持何种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
-
15、中国有一个独特的主食格局南米北面。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由几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造成的。(1)、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一中“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教民农作”出现了一种什么结果?
(2)、材料二图一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图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一、图二分别发现于哪个流域?
(3)、材料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材料三说明人类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材料四中的两种房屋分别属于哪一居民的住所?它们在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16、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从材料一中选出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最可信的两则资料。(写序号)从这两则资料中任选其一(写序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材料二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3)、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依据材料三,补全下面的表格。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
石峁遗址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
生产发展,出现城市
铸铜、制骨等生产遗存
贫富分化,出现阶级
①
出现王权国家
②
-
17、《礼记》中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选拔首领 B、河姆渡人选拔人才 C、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D、炎帝和黄帝的禅让制
-
18、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由此可知( )A、当时的统治者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长江下游地区最早出现早期国家 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
19、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
20、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富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