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此后,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与此同时,工人群众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样,正式召开中共一大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他们青春年少,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社会地位一般。这些年轻人志向远大……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改变“清代中国”的举措。
    (2)、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中共一大召开的阶级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距今多少周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一大的代表有哪些特征。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逐步做到了“凡一切枪炮、轮船、军火均能自造”。同时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工业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众所周知,这一运动既未能使中国强,也未能使中国富……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宣告了这一运动的破产。

    ——摘编自谢石敏《世界经济大战:列强称霸之路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摘编自马尚斌、董守义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材料一中的“这一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资产阶级进行政治近代化探索的相关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阻碍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4)、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40年6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1841年初

    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1年秋

    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1842年6月

    英军进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

    1842年8月

    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材料二

    材料三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1)、据材料一、二所涉及到的战争分别是什么。并写出在图中①处海域发生的战役中牺牲的爱国将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此战争期间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名称。
  • 4、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 5、下图是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证书,落款日期是中华民国十五年。这张毕业证应当颁发于(     )

    A、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 6、某校八年级一班办了一期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主题的历史板报,其中不能选取的内容是(     )
    A、发起公车上书 B、成立兴中会 C、成立同盟会 D、提出三民主义
  • 7、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义和团成员视死如归,其悲壮程度空前绝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并震惊了列强,让列强知道灭绝中华民族是不可能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C、“扶清灭洋”的旗帜 D、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8、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 9、造成如图所示通商口岸开放的原因在于清政府被迫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0、如表是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某单元的目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   洋务运动…………………………………………20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6

    第6课   戊戌变法…………………………………………30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4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两次鸦片战争的烽烟 D、从天朝上国时代步入不平等条约时代
  • 11、李鸿章曾上书给皇帝说:“我朝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下列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湖北织布局 D、开平煤矿
  • 12、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集团内部斗争 C、没有农民的支持 D、战略上不断失误
  • 13、《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相信“只要中国每人每年需要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采取的行动是(     )
    A、割占台湾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在中国设立工厂
  • 14、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人与英军签订屈辱条约,他也就成为中国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材料中的“屈辱条约”指的是(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请把材料一中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些生产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材料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天府”的形成与哪一因地制宜的工程有关。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 16、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正在热播,激发了某同学的学习兴趣,开展“解锁考古密码,探寻中华文明”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北京人遗址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灰烬层集中见于第10层底部、第8﹣9层……其中第4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摘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材料二   如图所示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二里头遗址地处洛阳盆地东部……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的都城遗存,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被誉为最早的中国,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简介》

    材料四   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

    ——摘编自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依据材料一,推断北京人的具备什么生活技能?结合所学,此技能在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2)、依据材料二,山顶洞人在生产技能和观念意识上的进步表现在哪里?
    (3)、材料三中的“★”处应填写的是哪一朝代?结合所学,写出这一朝代开创者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 17、《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材料反映商鞅“治秦”的特点(     )
    A、法令严苛,捍卫皇权 B、不畏强权,公正无私 C、坚守诚信,宽厚待人 D、注重亲疏,随机应变
  • 18、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影响人类不同的生存、生活方式。居住半地穴式房子,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半坡人
  • 1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变革最重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关系。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①②处应分别填写:
    (2)、观察材料二,左图中“齐”、“鲁”、“吴”、“晋”、“宋”等诸侯国的出现与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上图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3)、西周进行了政治制度创新,一度强大,但最终仍与夏商一样,走向灭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