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政权中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是  (    )

    政权名称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起止时间

    220—266年

    266—316年

    317—420年

    351—394年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 2、“魏武用兵如神,理论丰富;唯才是用,善纳人言;知人善任,谋略高远;文章有悲凉之意,又为建安文学之创始人,感情丰富,曲高和寡,乃旷世之鬼才!”这说的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  (    )
    A、司马迁 B、曹操 C、刘备 D、陶渊明
  • 3、【史料实证】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史料记载中的“夷洲”就是今天的 (    )
    A、日本 B、台湾 C、香港 D、海南
  • 4、【跨数学、历史解释】下面是公元260年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和军队统计表。据此表可知  (    )


    户数

    人口

    军队

    魏国

    约66万户

    约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国

    约28万户

    约94万人

    约10.2万人

    吴国

    约52.3万户

    约230万人

    约23万人

    A、魏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B、蜀吴联合抵抗魏成效显著 C、蜀国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 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哪幅示意图能直观地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
  • 6、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文中“操遂能克绍”的战役是  (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 7、(19分)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某班同学搜集了一些文物资料,打算制作一个专题展板,请你一起来参与。

    (1)、写出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请从以下主题A、B、C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选择上述文物中的两件,说明所选文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主题:A.社会动荡   B.经济发展   C.思想繁荣   D.文字发展

    示例:

    所选主题

    文物序号

    说明

    D.文字发展

    周成王时期的何尊可以研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可以研究商朝时期的甲骨文

    (3)、请为该专题展板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导览语。(要求:语言精练,逻辑合理。)
  • 8、(18分)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的局面。

    (1)、依据材料一,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成果

    作用

    生产工具

    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耕作技术

    水利工程

    都江堰

    (2)、依据材料二,说明此次改革的目的,并分析此次改革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 9、(18分)朝代更替与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更替】

    材料一

    (1)、写出朝代A的名称、B处的时间、朝代C的建立者以及D时期的主要特征。
    (2)、描述材料二发生的制度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王分封的对象,并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 10、 右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

    A、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民族关系的发展
  • 11、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秋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医学经验 B、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 C、“楚辞”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D、《诗经》的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 12、某校准备编写《中华文明之光》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 (  )

    A、诸侯叛乱保疆土 B、司母戊鼎说青铜 C、百家争鸣论时局 D、罢黜百家立儒家
  • 13、某一学派在其学说中主张:“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子 B、墨子 C、韩非 D、孔子
  • 14、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  )

    A、顺应自然 B、结构精巧 C、功能齐全 D、造福千秋
  • 15、某电视栏目展示了文物“商鞅方升”(如右图),并介绍了它的前世今生。这一文物是商鞅变法中哪一项举措的佐证 (  )

    A、加重刑罚 B、奖励农耕 C、确立县制 D、统一度量衡
  • 16、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战国七雄,干戈不息 C、春秋争霸,中兴伟业 D、周王分封,拓宽疆土
  • 17、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
    A、稳定政局,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开拓疆域 D、确立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 18、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以人为骑尽作乐”,下联是“炮烙之刑极淫威”,横批是“作茧自缚”。这副对联反映出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外敌入侵 B、实行暴政 C、人民起义 D、自然灾害
  • 19、《三字经》记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其中“家天下”指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等口号。但这一斗争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中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次战争。列举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的两位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写出“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指的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哪一次斗争。材料二所述“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入侵与反入侵斗争的感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