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位于绵阳市北川县,北川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它是古代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离故里”。下列关于大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传说中的人物    ②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    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2、陕西省作家李延军的长篇小说《黄帝传》形象再现了华夏民族交融发展、炎黄二帝大战蚩尤等上古秘史。小说中提到的“炎黄二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
    A、治水英雄 B、人文初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
  • 3、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   )
    A、一体性 B、渐进性 C、先进性 D、多元性
  • 4、新考法图片组合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开始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开始人工养鱼 D、开始雕刻陶器象牙
  • 5、王幼平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中说:“早期人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至少已经生存了上百万年。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书写了中国史前史上最古老的篇章。”“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韩非子,五蠹》载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故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原始聚落古人在建造房屋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健康舒适 B、保存食物 C、人身安全 D、坚固耐用
  • 7、10000多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B、民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 8、在某地举办的《远古回声——黄河流域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中,下列你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

    A、干栏式建筑 B、人面鱼纹陶盆 C、栽培稻谷遗存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 9、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的哪一种东西最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   )
    A、牙齿或头盖骨化石 B、炭屑和烧骨 C、动物化石 D、粗糙的石器
  • 10、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这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   )
    A、缝制衣服 B、使用火 C、制作和使用工具 D、人工取火
  • 11、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多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科技文化  成就璀璨】

    他治学严谨,运用刘徽的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他的该项成果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1)、写出图一所示科学家的姓名和图二所示书法作品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简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矛盾篇】                    

    材料一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战争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的原因。(2分)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战役。这场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表格中孝文帝推行的4项汉化措施。(4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4)、将材料四中的内容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即可,)

    生产技术种类丰富;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南北物种交流频繁。 

  • 14、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王羲之更是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士族文化的垄断 B、民族关系的交融 C、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经济的开发
  • 16、【历史解释】分类归纳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如下分类,其中“△”处应填写的是  (    )

    类别一

    类别二

    类别三

    张仲景、蔡伦、华佗

    周厉王、齐桓公、北魏孝文帝

    顾恺之、锺繇、△

    A、卫青 B、王莽 C、苻坚 D、王羲之
  • 17、《齐民要术·耕田》对当时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作了详细要求: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要根据土壤的含水量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根据时节而定。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
    A、农业追求精耕细作 B、农学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C、农业讲究天人合一 D、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
  • 18、【跨语文】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够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19、西魏—北周政权就实力而言原本是最弱的一方,但后来居上,逐渐强大。北周先灭北齐,取代北周的隋朝又完成了南北统一。致使这一变化的是  (    )
    A、北周统治者迁都建康,经济实力增强 B、统治者注重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 C、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以增强凝聚力 D、淝水之战致使前秦政局不稳而分崩离析
  • 20、在317—589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