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关于阿富汗战争代价的研究显示,有约2300名美国士兵、近4000名美国承包商在战争中身亡,超过两万美国人在战争中受伤。美国累计已为阿富汗战争投入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1.5万亿美元与作战直接相关。而参战士兵回国后还将长期消耗巨额医疗费用,到2059年这一费用总计将达1.4万亿美元。
——摘编自刘品然《阿富汗战争:美国“当代越战”之困》
材料三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党史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行的对外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探究活动时,要求制作卡片进行成果展示。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该卡片的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
昼夜星驰,风云变幻,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提出背景:
中国行动(史实):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已经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汇聚起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
-
2、 中央广播电视台重点创新节目《国家记忆》,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2024年,《国家记忆》推出系列纪录片《一九六四东方巨响》,再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发成功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集《最高决策》:1945年8月上旬的一天,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突然得到一个消息,8月6日,美军一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中共中央做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
第二集《艰难起步》:1955年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原子能工作。周总理在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
第三集《绝密使命》:20世纪60年代,随着众多科学家的加入,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
第四集《戈壁决战》:新疆罗布泊……荒凉、贫瘠、风沙肆虐的沙漠戈壁,给核试验基地的建设者们带来了很多困难,……但为了核试验基地的按时建成,他们每一个人都咬牙坚持着。……
第五集《撼世惊雷》: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巨响令国人震撼,世界瞩目……
——摘编自“央视网”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国成功研发原子弹的原因。(2)、请你结合所学,分析原子弹的研发成为“国家记忆”的理由。 -
3、 大运河的兴衰受时代的影响,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伸向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我国的政治重心长期位于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军国大事,漕运唯先”,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和政权巩固的基石。
——摘编自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材料二 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等
材料三 至今,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已经历了超过2500年的风霜。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这充分展现了其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价值。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更是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其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价值的最高认可。
——摘自《探访千年文化长河——京杭大运河的丰富历史与多样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近代以来大运河漕运走向衰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运河的当代价值。(4)、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请你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出一条积极建议。 -
4、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曾担任联邦德国总理)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阿登纳的主张( )A、有利于欧洲走向联合 B、加剧了冷战紧张的局势 C、促使了两极格局解体 D、不利于全球多极化趋势
-
5、19世纪前期,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大西洋奴隶贸易整体呈下滑趋势。据此可知,奴隶贸易出现整体下滑趋势的重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经济全球化 D、启蒙运动
-
6、 下图是“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示意图”。图中美洲作物玉米和马铃薯向全球扩散和传播始于( )A、文艺复兴 B、三角贸易 C、新航路开辟 D、资产阶级革命
-
7、 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创立了代数学,他的《代数与方程的运算》一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
●阿拉伯数学家海雅木编著了《代数》一书,研究了二次方程与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和几何作图法,并把数值代数用于度量几何。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A、阿拉伯文化兴盛的原因 B、阿拉伯文明的成就与影响 C、阿拉伯文明兴衰的历程 D、阿拉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 -
8、 中国出席万隆会议,以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去寻求与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消除它们的疑虑,争取它们的信任,使它们逐步理解并支持中国。会议闭幕的第三天,缅甸总理吴努对美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感叹道:“我深信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这反映了万隆会议( )A、促成与新中国建交高峰的出现 B、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C、有助于提升新中国的国家形象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
-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用于五年计划建设的有限财力,如果平均使用,可能一事无成。中共中央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A、改变了农业至上的传统观念 B、实现各行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
10、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到:“在1945—1946年的和谈期间,共产党人在赢得舆论的对比方面,已获得成功。人们普遍相信,共产党人是诚心诚意的。而当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数星期后单方面撕毁了几项政协协定时,政府便在这场较量中失去了信任。”这反映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 B、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 C、国民党撕毁政协协定 D、中国共产党赢得舆论
-
11、 林则徐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由此可知,林则徐认识到( )A、武器装备的落后 B、闭关锁国的弊端 C、制度改革的必要 D、鸦片输入的危害
-
12、 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夏遗址、城址等出土的钱币中大概97—98%是宋钱,宋钱是西夏境内流通的主要货币。宋仁宗得知元昊自立为国后,“即诏陕西、河东绝其互市”,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仁宗时期名相庞籍讲:“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由此可见( )A、西夏缺乏自己铸造货币的能力 B、北宋控制了西夏政治经济命脉 C、北宋与西夏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西夏对宋朝经济的依赖程度高
-
13、 中国历代重视历法。在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这些成就( )A、有利于农业生产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推动了文化传播 D、强化了中央集权
-
14、 “诗圣”杜甫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他在《无家别》中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反映了( )A、天宝年间社会繁荣开放景象 B、安史之乱对社会的极大破坏 C、藩镇割据造成人民生活困苦 D、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
-
15、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图中的这些史料属于( )
人面鱼纹彩陶盆 司母戊鼎 商鞅方升 圆形方孔半两钱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 -
16、 学完世界近现代史,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世界之变”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下图为部分内容。(1)、结合所学知识,在①②处填入对应的世界格局名称,完成思维导图。(2)、写出发生在14—16世纪欧洲“思想之变”的典型事件和一位代表人物。(3)、写出17—18世纪欧美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典型事例。写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4)、以“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为观点,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分别结合其成就和影响,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瓦特 斯蒂芬森
本茨 诺贝尔
-
17、 某中学开展与红色教育有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参观历史画展唤醒时代记忆】
任务二【精选研学路线设计研学主题】
研学路线: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贵州遵义→甘肃会宁
任务三【唱响红色经典汲取精神力量】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摘自《黄河大合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欣赏上述作品,将其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序号。图→图→图→图
(2)、写出你设计的研学主题,并说明遵义入选的理由。(3)、通过唱响上述两首歌曲,可以唤醒我们对哪两场战争的记忆?谈一谈能汲取到的精神力量。(4)、为了完成本次活动,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西文明 相映生辉】
材料一:下图展示的是早期人类文明典型成果。
《掷铁饼者》
金字塔
甲骨文
罗马大竞技场
【文明交流 全球一体】
材料二:15、16世纪之际,西欧人相信,沿着海洋航行终能到达东方世界。……他们的活动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摘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1)、从材料一中选取两例亚非文明的典型成果,并就其中之一说明其承载的历史价值。(2)、材料二中“他们的活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哪项发明为其辨别航向提供了技术支持?(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理解。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的前途日渐清晰。
——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事先没有人预料到,中国改革的大幕会从这里揭开。今天许多人把“小岗之夜”描述为改革大潮中诞生的一个神话。
——摘自《复兴之路》
材料三:2012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共产党于哪年召开的哪次会议?分析材料中“中国的前途”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的大幕”揭开的地点和创造“神话”采取的做法。(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中共十九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举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建设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4)、上述材料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迁都洛阳,实行各项汉化措施。令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的通行语言;令鲜卑人改汉姓……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唐太宗明确表示要同等对待各族,中华民族的各群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唐蕃交往中,虽然存在毁盟、争战等状态,但和亲会盟、舅甥友好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张骞拜别的皇帝是谁?指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历史主流并举一事例。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4)、材料四体现了清王朝对什么地区的管辖?1727年,在此设置了哪一官职监督地方政务?(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