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广东——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林则徐(1785-1850)

    洪秀全(1814-1864)

    邓世昌(1849-1894)

    简介

    福建侯官人,曾在广东查禁鸦片,“探访夷情”。

    广东花县人,创立“拜上帝会”,发展反清力量。

    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后调赴北洋舰队。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广东为泰西(西洋)入中国之孔道(通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与广东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广东能够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的原因。
  • 2、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引发了中国原有经济结构的瓦解,促使了新的经济浪潮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收入结构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盐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59年

    2632万两

    73.11%

    472万两

    13.13%

    495万两

    13.76%

    1885年

    2235万两

    41.97%

    3733万两

    48.44%

    739万两

    9.59%

    ——数据摘编自周育民《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颐和园条条垂杨秃枝在寒风中颤抖。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中国“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开放商埠的趋势。注意史论结合并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张謇兴办的实业名称。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3、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在下图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大清”完全沉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列与图中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4、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鸦片战争期间,民族英雄关天培在虎门、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抗战,壮烈牺牲 B、为加强西北和东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相继在新疆和台湾设立了行省 C、1885年,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 D、八国联军在北京的屠杀和劫掠罪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 5、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表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6、由下表可见,该时期的农民运动(     )

    余栋臣起义

    覃培章起义

    赵三多起义

    朱红灯起义

    义和团运动

    1898年6月

    1898年底

    1898年11月

    1899年11月

    1899—1900年

    顺清灭洋

    保清灭洋

    助清灭洋

    兴清灭洋

    扶清灭洋

    A、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B、反帝斗争的意识强烈 C、反映了阶级矛盾激化 D、目的是建立太平天国
  • 7、“千名举人群情愤,书生意气挥方遒。拒和迁都行变法,轰动京沪为国谋。”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边疆危机 B、公车上书 C、组织学会 D、戊戌政变
  • 8、在中国近代史上,报刊是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据此,阅读下方相关史料:《时务报》主要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宣传(     )
    A、师夷长技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变法图强
  • 9、历史社团开展“探究戊戌变法”活动,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 B、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C、历史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 D、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片段
  • 10、“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篱者,竟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业。”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提到的“新约” (  )
    A、结束了清王朝的闭关政策 B、使中国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D、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这深刻揭示出甲午战争(     )
    A、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化的影响 B、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C、对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作用 D、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 12、“由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号四艘新舰组成的日军第一游击队,利用其高机动性,在战场大范围活动,先后击沉超勇、致远、经远,重伤扬威号。”材料描述的是(     )
    A、旅顺大屠杀 B、黄海海战 C、平壤战役 D、威海卫战役
  • 13、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部分有识之士对社会形势的认识。这体现出当时⋯⋯(       )

    人物

    认识

    李鸿章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王韬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郑观应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A、中体西用已成为社会共识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 C、对统治危机与变革的思考 D、洋务运动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14、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举措属于他这一主张具体实践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筹建新式海军 C、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开办新式学堂
  • 15、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     )
    A、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B、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 16、19世纪70年代,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为借口出兵台湾,清政府最终以赔偿50万两白银了结此事。事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报告中写道:“这一结局无异于向列强发出信号——这个帝国宁愿用白银平息争端,也不愿为捍卫领土付出更大代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清军海防力量薄弱 B、清政府妥协退让的腐朽本质 C、清朝财政储备雄厚 D、清政府对国际法的灵活运用
  • 17、19世纪中期,业茶广州的徽商江文缵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年所做之茶,意想往广,公私两便,不料太平军扰阻,江西路途不通……所有婺源之茶均不能来粤。据此可知(       )
    A、长途贸易走向萧条 B、时局动荡影响商业发展 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D、西方列强势力深入内地
  • 18、如图中两位伟人表达的共同观点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马克思说:俄国获得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

    恩格斯说:俄国除了分沾英法所得一切明显的利益外,还得到了黑龙江沿岸地区。

    A、帮助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B、获得巨大利益 C、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D、强租租借地
  • 19、下面是两位外国作家在其作品中的对于火烧圆明园的记载。据此可以了解(     )

    记载出处

    相关内容

    柯底尔《1860年对中国之远征》

    决定“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若者归英军、若者归法军”

    记载出处

    相关内容

    俄尔斯莱《1860年中国战争之简述》

    军官和士卒们似乎暂时疯狂了一般,身心都沉浸在一件事业里,即是抢劫掳掠

    A、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B、英法联军的侵略暴行 C、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 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20、蒋廷黻先生提到,两次鸦片战争时中国士大夫中存在一种现象:他们不反对治外法权,不反对关税,不反对租界;他们反对的是五口通商,反对在长江通商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现象表明士大夫(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C、不支持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缺乏近代国家观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