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摘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并用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史实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5年〜1970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支持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看法。 -
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校八年级(1)班准备以“改革开放足迹”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请你来回答。
材料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启了一个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在那时没有人意识到。
——马丁•雅克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材料三:是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思想指导】
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经济开启“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原因。(2)、材料二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哪一会议上由谁提出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谈话要点”对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 -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左图为1951年3月1日 山东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 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停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979年)
(1)、结合所学知识,农民通过什么运动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作用是什么?(2)、材料二中三张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所示,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吸取哪些经验教训?(4)、材料四中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
4、【中国智慧】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5、【国之重器】1967年6月17日,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他隐姓埋名28年,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这里的“他”指的是。
-
6、【外交风云】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7、【改革开放】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其中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
-
8、2024年9月19日,我国第59颗,第60题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正式收官!回顾“中国星座”30年建设历程,无数科研人员聚力攻关,“中国方案”成就了一流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反映我国( )A、开放合作,学习先进技术 B、百折不挠,践行科技强军 C、艰苦奋斗,改变落后局面 D、自主创新,成就国家名片
-
9、我国现代外交史上有这样几组数据: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建国第一年,与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七十年代,中国在入联提案投票中获76票,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相继与日美等国建交;如今,中国已与各大洲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 100多个政府间不同领域国际组织的工作。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轨迹是( )A、点——片——全方位——线 B、线-—片——全方位——点 C、全方位-—线——点——片 D、点—-线——片——全方位
-
10、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海南三亚巢军港正式交付海军,随着山东号航母的正式入列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步入双航母时代。回顾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 )A、东海舰队 B、南海舰队 C、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
11、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
12、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古田会议 C、西藏和平解放 D、香港回归
-
13、归纳对比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下表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成就对比表。这一转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14、201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分别确立毛泽东、邓小平核心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一大”、遵义会议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 D、遵义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5、1962年焦裕禄任河南主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 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工作。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B、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
16、学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各小组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
17、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图1、图2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共同纲领》 D、《土地改革法》
-
18、五星红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19、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近视粮食问题,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根商。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 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 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 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统编版《中国历更》(八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并归纳土地改革的影响。
(2)、材料二: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优势杂交水稻。后来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亩产700千克到1149千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不断取得突破。1976年以来,杂交水稻在全国家计推广面积约85 亿亩,增产稻谷8 500亿千克。——摘编自王宏广《中国粮食安全》
根据材料二,指出袁隆平对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3)、材料三: 表1新中国粮食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统计表时间
粮食总产量(亿吨)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1949年
1.1
209
1952年
1.6
285
1978年
3
316
1979年
3.3
340
2018年
6.6
470
注:国际推食安全标准线是人均400千克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生产状况。并说说1979年后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建国七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我们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既保障了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世界粮食日等主题活动,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中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党领导百年粮食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与重要启示》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能够取得粮食安全保障的认识。
-
20、某学校八年级同学以“探寻身边的历史”为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活动。(1)、【报纸中见历史】
材料一: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恰当地照顾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历史特点,照顾到不同阶级和不同阶层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摘自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次会议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会议的召开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名称。
(2)、【歌曲中藏历史】材料二: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的会议名称。并概括写出“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与该会议的内在关系。
(3)、【刊物中寻历史】材料三:
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Nixon's China Odyssey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该杂志封面标题相关事件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