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校组织七年级同学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为专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素材

    类别

    探究素材

    材料一图片

    材料二地图

    材料三文献

    元朝水陆交通都有重大的发展,主要有南北大运河的贯通、海道的开辟和以大都为中心的驿站的建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陆交通网。此外,海上交通和通商港口也极为发达··元朝与中亚、西亚及更远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

    ——摘编自李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拟一主题并加以解读。(选取两个及以上信息、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成文)。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从宋朝到元朝水陆交通发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
  • 2、
    (1)、任务一【捜集资料分类整理】

    同学们为完成“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项目化学习,搜集了以下图片

    材料一

    请你仿照示例,将上述材料分类,设定项目研究专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大一统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主要趋势。

    示例:专题: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     选择材料:材料②和材料⑥

    专题1: 选择材料:材料和材料(填序号)

    专题2: 材料和材料(填序号)

    趋势:

    (2)、任务二:【解读史料了解举措】

    为进一步了解“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有同学检索到下列两份史料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成功地维护政权的稳定。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针对大一统国家治理中的问题对地方权力进行调整的措施,并分析这一调整产生的积极作用。

    (3)、任务三:【论证观点提升认识】

    为增强对“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认识,同学们围绕主题开展读书活动,摘编如下:

    材料三

    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通常使用“因地制宜、因教顺俗、恩威并用”的策略。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各民族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因教顺俗,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会盟筵宴,施恩笼络,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子以坚决的军事打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个策略。结合元朝和清朝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 3、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横线处可填(   )

    第一类:《千金方》  《唐本草》  《本草纲目》

    第二类:《大衍历》      ▲      《授时历》

    第三类:《静夜思》   《如梦令》   《牡丹亭》

    A、“十二气历” B、《农政全书》 C、《西游记》 D、《永乐大典》
  • 4、下表内容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名言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郑成功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A、开拓创新 B、家国情怀 C、知行合一 D、兼收并蓄
  • 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其“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是(   )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发展海外贸易 C、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D、强化专制统治
  • 6、202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文博日历》推荐的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花纹图案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中间一条为正面的黄龙,两侧和下面围绕有四条龙,呈现一幅龙舞沧海的场景,历经几百年依然鲜艳。这侧面反映清朝(   )
    A、农业技术的发达 B、商业贸易的兴盛 C、科技文化的繁荣 D、织造技艺的高超
  • 7、下面年代尺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演变。其中①处应为(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北庭都护府 D、设驻藏大臣
  • 8、同学们用民谣学习中国历史,查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民谣中的“闯王”指(   )
    A、陈胜 B、黄巢 C、王小波 D、李自成
  • 9、某学者在整理中国古代某阶段思想时检索到以下关键词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整理的相关主题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明清儒学
  • 10、某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实地考察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并购买《马可·波罗行纪》、《忽必烈》等书。据此判断,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
    A、开放浪漫·大唐风 B、轻奢宋朝·梦江南 C、多元文化·元大都 D、雄伟壮丽·紫禁城
  • 11、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历史大讲堂”的宣传海报。讲座名称可能是(   )

    A、魏晋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两宋经济发展新现象 C、唐朝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12、七年级某班同学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收复建康,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的是(   )
    A、杜甫报效国家的理想 B、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D、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 1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依据。若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可选择的史料是(   )
    A、《清明上河图》(局部) B、《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C、《倭寇图卷》(局部) D、《姑苏繁华图》(局部)
  • 14、某中学七年级开展《历史讲坛》节目,假如由你准备以“隋唐历史”为主题准备你的节目内容,下列适合作为节目题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15、甘肃敦煌莫高窟被称为是“墙壁上的博物馆”,拥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不仅表现不同时代佛教的主题,更生动呈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此可知,敦煌莫高窟体现了(   )

    A、史料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统一 B、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C、古代民族间交流交融的频繁 D、唐朝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
  • 16、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
    A、与佛教的思想殊途同归 B、体现了追寻精神自由态度 C、为反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17、读史明智,学史崇德。唐代孙思邀少时立志学医,努力钻研前人医书,先后收集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多次拒绝高官爵禄,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孙思邈(   )
    A、秉笔直书的风骨 B、
    保疆戍边的壮举
    C、驱荷逐夷的决心 D、仁爱济世的品德
  • 18、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莫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经济繁荣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边疆巩固
  • 19、唐朝时,汉人吃胡饼、戴胡帽,周边各族习汉礼、穿汉袍的情景常见;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乐曲,西域也有擅长唐人乐舞者。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民族日趋交融 B、音乐登峰造极 C、移民活动频繁 D、政治秩序稳定
  • 20、下图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稿中“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果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取义成仁之事。文稿可印证(   )

    A、隋朝灭亡 B、突厥西迁 C、鉴真东渡 D、安史之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