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我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其中元谋人遗址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 2、如果要研究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科学的方法是(    )    
    A、大胆发挥想象 B、搜集神话故 C、依靠民间传说 D、研究远古化石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周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迁

    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东迁后,周王室辖下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

    诸侯国日益强大,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

    根据材料一,归纳周王室东迁后,社会状况发生的变化有哪些?(两点即可)

    (2)、材料二

    宋国与郑国

    52次

    齐国与鲁国

    25次

    晋国与楚国

    22次

    吴国与越国

    10次

    表一:各国交战次数

    齐桓公时期

    35小国

    晋献公时期

    19小国

    楚庄王时期

    36小国

    秦穆公时期

    29小国

    表二:大国兼并小国数目

    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下图为春秋青铜牺尊)

    材料三中的图文资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影响?(两点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开国君主

    措施

    夏禹

    禹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发展社会生产。

    商汤

    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周武王

    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A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他重视恢复农业生产,延续旧制与轻税。

    请将材料一中的A处地点补充完整。并据材料一,概括夏、商、西周开国君主治理措施的共同之处。
    (2)、材料二

    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呈现的等级划分与哪一政治制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下等级划分的依据以及这一制度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
    亡国君主措施
    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并大兴土木,百姓难以忍受,最终夏朝为汤所灭。
    商纣王连年征战,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民不聊生。
    周幽王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最终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根据材料三,概括夏、商、西周亡国之君治理措施的共同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图一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作物颗粒

    图二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作物颗粒

    根据材料一所示考古发现,指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发现于我国的农作物有哪些?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

    材料二中的图三、图四分别属于哪一原始居民的建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两种不同类型建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境内原始农业社会发展的认识。
  • 6、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将“家天下”、“安阳殷墟”、“武王伐纣”、“尊王攘夷”、“管仲辅齐”等历史信息整理后开展主题学习,该小组本次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7、从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环,到山西陶寺遗址的龙盘,我国先民塑造的“龙”形象跨越数千年、分布多地域,形态虽各具特色,却始终保留“龙”的核心辨识度。这一现象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
    A、多元一体 B、南北交融 C、农耕发达 D、技艺传承
  • 8、春秋时所谓“诸夏”与“夷蛮戎狄”常不以种族分而以文化分,所谓“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故至春秋中、末叶,中原地区之“诸夏”“夷狄”已几不可分而成为一族矣。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     )
    A、礼崩乐坏 B、思想解放 C、民族交融 D、社会变革
  • 9、春秋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农业持续繁荣 B、商业活动活跃 C、手工业分工细致 D、铸造工艺高超
  • 10、史料记载,盘庚为解决商朝都城动荡问题,决定迁都至殷,并强调此举是“顺应民生,延续国运”。盘庚迁殷的主要作用是(     )
    A、导致商朝频繁迁都 B、为商朝稳定发展奠基 C、让商朝彻底摆脱水患 D、标志商朝正式建立
  • 11、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青铜爵和绿松石龙形器(见下图),这两件文物共同印证了夏朝(     )

    A、出现明显阶级分化 B、形成成熟文字体系 C、社会分工更加细致 D、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 12、禹去世后,其儿子启并未遵循禹生前推举伯益为继承人的传统,而是直接继承了王位。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正式开创(     )
    A、禅让制 B、推举制 C、世袭制 D、联盟制
  • 13、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各项事件中,有关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传颂不息。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人物是(     )
    A、黄帝 B、 C、 D、
  • 14、小明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场战役的传说: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这次战役的地点在(     )
    A、涿鹿 B、阪泉 C、阳城 D、镐京
  • 15、陶寺墓葬出土陶器上的曲线鸟纹形态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陶寺的光素无纹玉琮和良渚玉琮的基本构型相似; 陶寺中期大墓的船棺为南方流行的葬具。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C、不同文化交流频繁 D、陶寺文化不断对外扩张
  • 16、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人口规模庞大
  • 17、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掌握磨制技术 B、私有制的出现 C、阶级的产生 D、国家的出现
  • 18、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由此判断,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     )
    A、农业生产 B、房屋建造 C、乐器制作 D、纺织、制衣
  • 19、如下图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

    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 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制作生产工具
  • 20、下列对山顶洞人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有爱美意识 B、过着集体生活 C、会缝制衣服 D、不用打制石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