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 )
20世纪50年代
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95年
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005年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22年
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①坚持采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②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对台政策
③逐渐将武力统一作为主要手段 ④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分析表格,下列解读合理的是 ( )
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资金统计表 (部分)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扶持资金(亿元)
1.12
6.42
6.73
10.26
A、国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B、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地区推行社会主义改造 D、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自治机关 -
3、如图是1959—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图中西藏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得益于( )

①国家在西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青藏铁路通车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
③西部大开发为西藏发展创造巨大机遇
④西藏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风雨历百年,问道铸丹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年代尺。

材料二史料三则。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由于)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 18 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书上按下手印……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中国共产党简史》
(1)、年代尺A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请填写史实并阐述其历史意义。(2)、年代尺B处表示我国哪一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时期,我国在“全面脱贫”后开启了哪一新征程?(3)、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运用材料二相关史实加以论证。(温馨提示:此题为分层赋分,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正反论证。) -
5、某校九年级 (1)班同学围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问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梳理史实,了解现代化进程】
第一组同学梳理史实后,绘制了如下现代化进程示意图(部分)。

【任务二:研读资料,提炼现代化内涵】
第二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整理,提炼了以下两个式子。
等式: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不等式:现代化≠西方化
【任务三:聚焦观点,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两组同学聚焦如何推进“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究。
(1)、请写出示意图中①②两处的标志性事件。(2)、结合示意图,根据“等式”提示说明英国是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探索者。(3)、同学们结合“不等式”提出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观点。请运用示意图中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探索现代化的史实加以说明。(4)、综合上述学习探究和所学知识,说说推进“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应有的坚持。 -
6、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果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做人物名片,你认为最适切的一组推介词是( )
①艰苦创业 ②以身作则 ③助人为乐 ④张扬个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下图是小明绘制的年代尺。其中,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期是( )
A、A B、B C、C D、D -
8、右侧漫画中,作者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了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促进经济发展 -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展,下列成果可入选的有…( )
①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并通车 ④首次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1、下表为1950年与1957年中国主要资源型工业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变化表。表中中国位次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原油
发电量
煤炭
粗钢
1950年
27
25
9
26
1957年
23
13
5
9
A、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
12、纸短情长,让我们一起品读抗日英雄的家书,一起感受流淌其间的抗战精神。
材料一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抗日英雄的家书内容或恳切,或温情,或牵挂……以下为他们家书的节选:
赵一曼:宁儿啊!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左权:亲爱的,谁不愿骨肉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程雄: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戴安澜: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
根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围绕“家书中的抗战精神”,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3、报刊助力社会进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群众》周刊创刊于1937年12月11日,那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该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刊物,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中国新闻出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材料二 如下表。
时期
《群众》周刊大事件
抗战防御阶段
《群众》按期出版,基本上能做到畅所欲言,甚至有对国民政府抗战路线失误的批评和如何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战的建议
抗战相持阶段
国民党当局常常以各种借口对《群众》周刊送审的文章或全文扣留不准发表,或大段删减文章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
《群众》周刊由重庆迁到上海继续出版,但很快在1947年3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之后宣布停刊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说说《群众》周刊创刊的背景。(2)、《群众》周刊是国共关系的晴雨表。结合表格内容,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国民党对《群众》周刊态度变化的原因。 -
14、抗战期间,漫画家们以笔为武器,投入抗战的洪流中。从图1到图2的漫画,中国的形象由桑叶变为雄鸡,寓意中日较量的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促成这一形势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


图2 日本的今昔(局部)(20世纪40年代初发表)
A、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 B、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C、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
15、如图为菲律宾华侨妇女分会捐款慰劳八路军的信件。这反映了⋯⋯ (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敌后战场影响力的扩大 -
16、右图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这两次运动都( )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
②与日本扩大其侵略行径有关
③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
④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7、1938年 4 月 12 日《纽约先锋论坛报》评论中国的某一战役:“中国方面为保卫徐州所作的苦斗,显系此次中日战事最大的会战,其结果华方已获完全胜利。”该战役( )A、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 B、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C、使武汉沦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
18、右图呈现的新闻片段,它所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B、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19、下列表述与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
20、某班分三个小组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的主题进行项目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第一小组整理】
阶段特征
时间
事件
以殖民侵略为主要方式的“中心—边缘”秩序初建
1553年
葡萄牙攫取在中国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末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
17—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
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
【第二小组整理】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进入 21 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摘自部编版《世界历史 九年级 下册》
【第三小组整理】
(1)、请运用第一小组整理的史事印证16—19世纪国际秩序的阶段特征是“以殖民侵略为主要方式的‘中心—边缘’秩序初建”。(2)、根据第二小组整理的内容,概括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因素。(3)、根据第三小组整理的材料,归纳中美方案的不同点。你还可以补充哪些中国政府的努力来佐证本次项目学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