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右图为某主题公园的宣传牌,其宣传的主题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家书带有时代的特征。下面这封家书(节选)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修善吾弟:
……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已分到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你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一九五二年七月八日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C、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山东省昆嵛县于振海是华东野战军13纵队担架队支前民工,下图是他参加某次战役获得的一等功劳证,颁发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五日”。据此,他参加的是( )A、百团大战 B、孟良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4、1937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迁至湖南长沙,合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迁往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不断迁徙是因为(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 C、日军侵略的步步紧逼 D、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
5、2024年5月18日,“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A、威海 B、旅顺 C、青岛 D、大连
-
6、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说:“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其中,“明初的科举制度”使中国文化遭受“厄运”的主要原因是( )A、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B、文字狱的推行 C、实行尊孔复古 D、采取八股取士
-
7、右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归纳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8、《威海人史话》中记载:靖康之难后,威海全境进入金朝统治时期。金被灭后,威海全境又进入元朝统治时期。金、元时期统治威海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女真族 蒙古族 B、满洲族 蒙古族 C、党项族 满洲族 D、女真族 满洲族
-
9、约成书于880年的《耒耜经》是一本古农具专志,书中记述曲辕犁时写道:“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下列选项能够印证该记载的是( )A、
B、
C、
D、
-
10、学者王志纲认为,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南北朝是中国最有可能陷入彻底分裂的时期,但在以____为代表的那一批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尝试下,胡汉二元的政治制度得以形成,中华文明完成了涅槃。“____”处的人物应是( )A、孝文帝 B、冒顿单于 C、松赞干布 D、元昊
-
11、山东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下列山东历史名人与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道德经》 B、王羲之——《女史箴图》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李清照——《窦娥冤》
-
12、学习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和评判历史事件。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B、“光武中兴”为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基础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
13、右下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的记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分封诸侯扩大统治范围 C、诸侯竞相称霸 D、确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
14、 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族觉醒】
材料一
图A 图B
【团结抗战】
材料二
图C“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党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摘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
图D
【和平发展】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处中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经济关系的内容……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图E
图F
【和合共生】
材料四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永享和平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同时,我们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断推动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图A漫画创作于哪一战争之后?题词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依据图B,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C所示事件发生的国际背景。从图D“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中任选一个,列举一例史事对其进行说明,并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依据图E,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大创举”之处。请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本国和平发展的做法,并参照图F示例填写①处内容。(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时代以来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举措。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语言凝练)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它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图B
材料二
(1)、图A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依据图B,概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2)、指出材料二时间轴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观点:①世界和平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
②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我选择的观点:
选择史事:
阐述或说明: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内涵
慎战不战
消除战争,安定百姓
相互协调
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彼此尊重,社会和谐
共生并进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对外交流,互学互鉴
图C据玉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形态……农业经济形态塑造了中华文明安土重迁的和平性……科举制对于维系社会结构的整体稳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完备的气候类型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性格。
——摘编自刘丰《保合太和: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图D
(1)、图A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的遗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图B所示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古埃及的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依据图C,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例史事,说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依据图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础。(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当今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有何借鉴意义? -
17、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文化多样化的互鉴与冲突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与曲折 C、社会信息化的便利与弊端 D、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与波折
-
18、 下面为秦汉同学整理历史知识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题可能是( )
主题:____
关键词: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D、二战后世界变化 -
19、 下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示意图,与①处有关的内容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
20、 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领域
文学
法学
历法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十二铜表法》
儒略历
帕特农神庙
A、古代印度 B、拜占庭帝国 C、古代希腊罗马 D、阿拉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