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14世纪开始,欧洲经历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深刻变革。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标志着世界成为“地球村” -
2、对右图所示的历史事件评价最恰当的是( )
A、将世界连为整体 B、享誉史册的航海 C、进行殖民侵略扩张 D、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
3、“欧洲人说,他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是一个有功之臣;印第安人说,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据此回答问题。(1)、这里的“他”指(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2)、这段材料启示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注意 ( )A、历史性 B、阶段性 C、全面性 D、主流性
-
4、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 )A、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D、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
-
5、14 至 17 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下列人物和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A、但丁————《战争与和平》 B、达·芬奇———《复活》 C、拉斐尔————《最后的晚餐》 D、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6、右图是传世名画《蒙娜丽莎》。达·芬奇以柔和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歌颂了女性的自然美及生命的活力。该作品的特殊时代价值在于( )
A、代表了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B、证明了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 C、再现了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 D、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潮 -
7、千年大变局,革新求生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时,做了三张书摘。阅读书摘,回答问题。
(1)、“以新卫旧”的洋务运动以什么为旗号?其“本来意愿”是什么?(2)、“破旧立新”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如何体现出“破旧立新”?(3)、结合“除旧布新”中的内容,说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4)、综合三张书摘,梳理归纳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 -
8、《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是主要撰稿人。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陈独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鲁迅——《文学革命论》 C、李大钊————《敬告青年》 D、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
9、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启蒙运动 ②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新文化运动 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这场运动为扬弃和超越旧文化所高举的大旗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反帝、爱国 D、民主、科学
-
11、右图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梦碎,直接导致其梦碎的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
12、“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该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的腐败
-
13、右侧漫画体现了创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该漫画意在( )
A、肯定武昌起义的进步意义 B、显示出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C、反映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D、客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
14、变式:历史学家金冲及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作者的观点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15、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A、握手取代跪拜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总统取代皇帝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
16、某校九年级(1)班在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时,将全班同学分为东京组、武汉组、广州组、南京组等,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系列主题活动。其中“南京组”的主题应确立为( )A、构想共和 B、浴血共和 C、缔造共和 D、维护共和
-
17、近代一位绍兴革命志士曾赋诗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位革命志士是( )A、徐锡麟 B、秋瑾 C、陆皓东 D、黄兴
-
18、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历史事件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领导北伐战争 ②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③创办黄埔军校 ④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和情感属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至 15 世纪前,欧洲糖的产量偏低,另一方面,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
————摘编自李军、王秀清《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二:哥伦布于 1493 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圣多明各(位于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长达一个世纪。当时有句俗话是“糖是讲葡萄牙语的”。

————摘编自杜均立《新食货志》
材料三: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甘蔗种植和糖的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地,甘蔗就这样成为“国际性作物”。作为欧非美“ ▲ 贸易”的组成部分,蔗糖贸易见证了全球化时期的苦难历程。
————摘编自杜均立《新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5世纪前在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2)、概述材料二中“糖是讲葡萄牙语的”的时代背景。(3)、材料三“▲ ”处应该填写的恰当内容是什么?谈谈你对“蔗糖贸易见证了全球化时期的苦难历程”的理解。(4)、联系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早期殖民掠夺的认识。 -
20、据统计,16、17 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上述材料对欧洲的直接影响是( )A、使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有助于欧洲的思想解放 C、有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D、使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