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四中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如果要研究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最科学的方法是( )A、大胆发挥想象 B、搜集神话故 C、依靠民间传说 D、研究远古化石2. 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B、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3. 下图是我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其中元谋人遗址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4.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图片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④ D、①③5. 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山顶洞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 C、遗址中出土的骨针 D、山顶洞人生活想6. 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
B、
C、
D、
7. 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黄帝 ( )A、发明农耕、船只 B、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8.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9. “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与(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0. 下图是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人物身份自上而下对应正确的是 ( )
A、周王—卿大夫—诸侯 B、国王—诸侯—卿大夫—士 C、诸侯—国王—卿大夫—士 D、诸侯—卿大夫一士一周王11. 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12. 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A、A B、B C、C D、D13.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表明了 ( )A、鼎制作工艺高 B、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C、鼎制作数量稀有 D、鼎主要用于日常的生活14. 下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商周时期 ( )
A、社会经济繁 B、中央权力集中 C、社会局势稳定 D、青铜工艺高超15. 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它最有可能记述的是 ( )
A、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 B、夏桀的残暴统治 C、商王武丁的祭祀活动 D、大禹治水的经过16. 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 )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 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 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17.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18.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19. 以下按照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的排序,正确的是(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青铜农具 D、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20.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其目的主要是 ( )①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 ②维护周天子的利益③左右天下,号令诸侯 ④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21.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材料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 )A、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B、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 C、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原因 D、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22.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右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23.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②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4.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25.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26.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27.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28. 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 )A、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 B、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 D、传统文化不断发展29.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 )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30.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二、辨析改错题,正确在()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10分,每小题2分)
-
31. 辨析改错题,正确在( )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禹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了水患。( )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32.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商朝。( )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33.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34. 成语“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 )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35. 《论语》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_________改成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本题共2 小题,共30 分。
-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子曰:“爱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材料三 联合国对儒学开始重视,孔子学院在亚、非、欧、美各大洲广泛建立,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举办。许多国家对普及儒学的新举措……都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在升温。
——《儒学在港澳台和海外的新际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属于什么学派?请你列举任意一项思想主张。(2)、材料二中的“子”是指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了解他更多的思想,可以查阅哪本书?((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种什么现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37.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的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命蜀守李冰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材料四: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1)、图一所示的房屋名称是什么?图二所示的房屋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建筑?原始居民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其他社会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壅江水”修建的工程名称。(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无敌于天下”的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