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徽商秉持"贾而好儒"理念,商号内常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區额。清代徽商胡光墉(胡雪岩)不仅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资助收复新疆,更在杭州创立"胡庆余堂"药号。其店内高悬"戒欺"匾额,亲立"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规矩,瘟疫期间"辟瘟丹"坚持平价供应。晋商首创票号制度,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发明汉字密押防伪体系,实现"一纸信符传千里,百万白银立兑现"。晋商家族重视教育,乔家堡私塾延请名师授课,要求子弟恪守"信誉即财,义中取利"的商道。

    ———摘自张海鹏《徽商与晋商比较研究》

    材料二:

    项目

    微商

    晋商

    核心产业

    茶叶贸易、木材经营、典当业

    食盐贩运、丝绸贸易、金融票号

    文化基因

    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强调儒商结合

    依托北方商路,注重务实创新

    建筑遗产

    西递宏村古民居建筑群

    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1)、依据材料一,分别提炼徽商与晋商的经营核心策略。
    (2)、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商帮兴起的社会条件。
    (3)、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组对比内容,运用对联"仄起平收、虚实相对"的规则,创作体现商帮特色的对联。
    (4)、结合当代社会价值观,阐述明清商帮精神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意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然而,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从1915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摘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当代学者提出: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相关论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一观点的理解。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铭文记载:“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摘自上海文物博物馆)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结合材料一文物和铭文,说明其作为实物史料对研究秦国历史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中“务本”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 4、某学者提出“历史解释应遵循‘情境化原则’,即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理解”。下列符合该原则的是(    )
    A、认为王安石变法必然失败是因其脱离实际 B、将戊戌变法失败归因于光绪帝缺乏实权 C、分析美国内战爆发原因时考虑南北经济差异 D、把法国大革命爆发简单归结为路易十六暴政
  • 5、下列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地中海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巴黎公社成立———马克思主义诞生 C、明治维新——日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 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6、爱因斯坦曾说:  “牛顿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伟大的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工作将永远流传。”他这样说的依据是牛顿理论(    )
    A、被证明存在严重错误 B、无法解释微观世界规律 C、已被相对论完全取代 D、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
  • 7、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支持奥匈,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随即卷入战争。这表明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集团的连锁反应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 8、19世纪末,日本提出“脱亚入欧”,主张“我国不可犹豫,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该主张(    )
    A、推动日本实现文明开化 B、加速了亚洲殖民化进程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导致日本社会矛盾激化
  • 9、1871年德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等权力,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德国(    )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皇帝权力受议会制约 C、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 10、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  “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该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荡 B、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矛盾 C、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D、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
  • 11、据统计,18世纪英国工人日均工资为0.5便士,到19世纪中叶增至1.5便士,同期物价上涨约2倍。这说明工业革命期间(    )
    A、工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B、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减轻 C、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 D、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 12、某历史地图标注了“好望角”  “马六甲”  “果阿”等地,这些地点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B、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C、葡萄牙的殖民扩张路线 D、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 13、1348年黑死病肆虐欧洲,导致劳动力短缺,庄园主不得不提高雇工报酬,农奴趁机用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集中化 D、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 14、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规定:  “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继承父母财产的人都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表明雅典民主(    )
    A、重视公民道德与义务 B、存在性别与财产歧视 C、维护全体居民的利益 D、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 15、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特区的“特殊性”在于(    )
    A、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B、实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 C、政治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D、享受高度自治权
  • 16、1956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主张(    )
    A、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C、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17、某学者指出:  “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更重要的是通过空间换时间策略,为沿海工业内迁争取了宝贵时间。”该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 18、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学生数量从1904年的6943人激增至 1909年的163.9万人。这种变化反映(    )
    A、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B、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C、传统文化失去社会价值 D、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 19、1872年,李鸿章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规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这一举措(    )
    A、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 B、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C、体现官督商办模式的管理创新 D、旨在抵制外国对铁路修筑的控制
  • 20、《明实录》记载,郑和船队携带的“青花瓷器、丝绸”在海外交易时,常以“赏赐”形式进行。结合所学判断,这种贸易模式(    )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互惠互利 C、体现了朝贡贸易的政治属性 D、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