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由此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保障了基本人权 B、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起临时宪法作用 D、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文献
  • 2.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与这首战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黄海海战 B、抗美援朝 C、台海危机 D、越南战争
  • 3.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大力发展农工商业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 4. 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里的“社会变革”是指(  )
    A、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资本主义经济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一部分
  • 5. 如表是1960~196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表,导致表1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60~196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览表

    年份(年)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99.7

    72.7

    94.4

    110.2

    118.3

    117.0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

    A、改革开放的实施 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小农经济的制约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6.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在艰难中仍然取得重要进展。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 7.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其中,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 8.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针对这种弊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
  • 9. 深圳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创新型城市,它的快速发展得力于经济特区的设置。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在于(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制度 C、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 D、享有行政管理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 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科学理论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 11.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团结 D、民族区域自治
  • 12. 澳门回归以来,本地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增长至2023年的3795亿澳门元,人均收入跻身全球前列。澳门的发展证明了(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B、“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 C、对外开放的英明决策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正确
  •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下列图组表明(  )

    A、我国军事实力领先世界 B、我国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我国航空技术世界一流 D、我国已实现国防建设现代化
  • 14.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些原则”指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提出的(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不结盟的原则
  • 15. 如图拍摄于1971年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坐在联合国大会议厅座位上仰头大笑,这是中国人豪迈的笑,也是让全世界震撼的笑。这是因为(  )

    A、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B、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16.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数百次的实验,发现了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这体现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是(  )
    A、热爱祖国、勇于开拓 B、忘我工作、顾全大局 C、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D、勤俭节约、乐于助人

二、非选择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 17. 巴蜀大地蕴含着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文底蕴,四川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材料二:四川土改历时一年半经历三个时期,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就全省来讲,贫农的土地由0.5亩增加到1.60亩,地主的土地由人均14.59亩下降为1.47亩,3600万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共分得5400多万亩土地,在减租退押中,从地主手中夺回押金折合大米约150万吨,每户农民平均分得159公斤。……为解放后四川地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段雯《建国初期的四川土地改革》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四川土地改革的依据及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2)、材料三

    材料四:1978年至1986年9年间,广汉实现了社会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县乡两级工业固定资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储蓄余额等十项经济指标翻番的成就。

    ——摘编自李成刚《包产到组:1976年的广汉“破茧”》

    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会见南斯拉夫朋友时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首先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广汉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3)、结合四川地区的改革,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

    ——摘编自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绘制我国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思维导图。(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2)、任选其中一个变迁方面,指出其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 19.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今天出现了第一次的中国人民的统一。人民自己成了中国土地上的主人,而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就从此永远不可挽回地被推翻了。中国人民所消灭的敌人既然是由美国政府所武装,那么就可以完全确定:中国人民不但对国内敌人取得了胜利,同时也对国外敌人即美国的帝国主义干涉者取得了胜利。

    ——摘编自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69件,已收到代表建议8000余件;截止3月5日20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0件。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广大网民提出200多万条意见建议;政协会议开通“我和政协大会说句话”网民留言栏目……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凝心聚力开新局——2025年全国两会巡礼》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大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会”的具体名称,并分别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