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共 48 分。

  • 1. 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这样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 ”他意在强调大运河的开凿(    )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C、加速了隋朝政权的灭亡 D、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 2. 唐太宗有“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的治国名 言。这表明他(    )
    A、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B、重视选拔人才 C、奉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D、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 3.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 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
  • 4.  2024 年 4 月,扬州市举办鉴真东渡 1270 周年中日友好纪念活动,旨在弘扬鉴真精神。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鉴真精神的内涵是(    )
    A、百折不挠、传播文化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坚韧不拔、血战到底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 5. 诗圣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诗中的“世乱 ”

    指的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 6. 《宋史•范祖禹传》中记载的“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加强 B、土地兼并严重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发达
  • 7. 艺术作品往往能体现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导向,如图是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陶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手持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钱袋的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 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国家政策影响价值取向 C、宋代文人个子普遍较高 D、宋代制瓷技术全球领先
  • 8. 如图反映了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南民北迁成为主流 B、对外由封闭到开放 C、契丹政权延续始终 D、政权从并立到统一
  • 9. “榷场 ”盛行于两宋时期,是官府主导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边境贸易的场所,和平时期开放,战争时期 关闭。这表明榷场的出现(    )
    A、导致了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丰富了民族间交流方式 D、缩短了民族间地理差距
  • 10.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三种发明时指出,“人类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  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据此推测,他评 述的三种发明是(    )
    A、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B、造纸术、曲辕犁和秧马 C、水排、筒车和青铜技术 D、丝绸、纸币和冶铁技术
  • 11. 如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 商人,在戎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 的倭患。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 12. 在明朝中外经济互动中,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被引进中国。这些物种的引入 (    )
    A、加剧了民族危机 B、丰富了人们饮食结构 C、破坏了生态平衡 D、加快了自然经济解体
  • 13. 明清时期的商帮成员常以合伙经营的方式,订立规章,共同协商货物价格,有时也会借调资金,保护 同乡商人的利益。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商帮(    )
    A、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B、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 C、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D、注重内部的合作与互助
  • 14. 如图为某同学根据清朝的相关史实创作的漫画。据此推测,该漫画的主题是清朝的(    )

    A、文化专制 B、人口增长 C、闭关政策 D、市民文化
  • 15. 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复习时,梳理了一组图片。这组图片最可用于研究(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C、民族的交融和社会的发展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1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 是(    )
    A、唐朝时期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农业生产工具 B、元朝时期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C、岳飞、文天祥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D、清朝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皮黄戏 ”,后来被称为“京戏 ”或“京剧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 17. 我国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民族血脉相亲】

    材料一: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 

    ——摘自《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并列举一例唐朝时期民族血脉 相亲的史实。

    (2)、【民族文化相融】 材料二:如图

    观察如图,指出三种货币的相似之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3)、【民族疆域共守】

    材料三

    根据图 1 、2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元朝和清朝前期设立的管理中国台湾地区行政机构的名称,并分析这两个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 18. 如表是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赓续文化血脉 ”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部分优秀文化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部分优秀文化成果





    隋唐时 期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局 部)


    敦煌莫高窟外景





    宋元时 期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 部)


    简仪

    《梦溪笔谈》




    明清时 期

    八达岭长城

    《天工开物》书影

    天坛祈年殿

    请从表中任选 3 项成果,提炼一个主题,并对所选成果的历史价值予以说明。(要求:写出文化成果的名 称,主题明确,并对所选文化成果的历史价值分别说明。)

  • 19. 城市形态与功能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的共同特点。

    (2)、材料二:宋代以前城市由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因而城市主要聚居着各级官僚、地主和军队,以及一 般的居民。……但是到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城市 中固定的工商业店铺增多,加之宋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相对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使得 城市中以工商为职业的居民与日俱增,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也因此日益兴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系列的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 ”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前后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