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测试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单元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综合评价(B)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素养评估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测试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素养评估
-
1、如图为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随葬品。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 )
A、陶器制作 B、家畜饲养 C、稻作农业 D、贫富分化 -
2、某中学七年级同学在观看纪录片《人类溯源》时,对某一早期人类有这样的描述:“他们身穿兽皮做的衣服、头上戴着装饰物、胸前还佩戴着石头做的吊坠项链,或者用兽牙和贝壳串在一起的项链。这些装饰品已经渗透了他们的审美意识。“据此判断,这一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
3、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知道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甚至了解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主要是通过(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
4、以下两幅示意图共同体现了(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C、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D、明清科技文化的发展 -
5、华佗创编的五禽戏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五脏六腑、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文贯彻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这体现了古代医学重视( )A、预防疾病 B、强身健体 C、修身养性 D、对症下药
-
6、董仲舒上言百家“邪僻之说”必然导致思想混乱和政治动乱,建议将思想定为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此后,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社会出现思想统一局面。这是因为( )A、诸子百家学说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思想统一有利于大一统局面巩固 C、尊崇儒术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D、西汉皇帝使用单一儒家思想治国
-
7、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8、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力量的渗透开始达到了底层;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文化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一时期”指的是( )A、史前时期 B、夏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南北朝时期
-
9、如图所示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描绘了汉代使臣出使西域的场景。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佛教传入中国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造纸术的西传 -
10、张骞出使西域后,乌孙国王看到汉使强大,于是派遣使者“献马”,朝贡于汉:大宛国思汉威,“遭子入待,质于汉”。安息国闻西汉王朝使者至安息,“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上述材料表明( )A、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密切 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C、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繁荣 D、中原王朝政治局面稳定
-
11、《黄帝内经•素问篇》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中医重视( )A、诊疗方式的多种多样 B、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C、因人而异的疾病预防 D、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
-
12、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东汉时期,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医学家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
13、下面是依据《汉书》整理的部分资料。材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主张( )
(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A、重农抑商 B、兴修水利 C、轻徭薄赋 D、以农为本 -
14、据如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文献记载
考古发现
《汉书•西域传》记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如图为新疆出土的印章,刻印内容为“汉归义羌长”。汉代时,西域昆仑山北麓分布有羌族,“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A、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B、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往 C、民族关系有战有和 D、汉代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
15、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自汉朝以后,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世界文明发展都留下了辉煌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印记·制度留痕】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人物印记·精神永传】
材料二 公元前138年,张骞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经济印记·凿空道路】
材料三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原……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遥远的东方。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统一印记·经营西域】
材料四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在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至少两条)(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哪些?并谈谈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依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被后世称作什么?(4)、请你谈谈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至少两条) -
16、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
材料一
帝王

A.嬴政

B.汉高祖

C.①____
政治
●②____
●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在地方上派刺史监察
文化
●“焚书坑儒”统一人们的思想;
●重视“以德化民”
●③____
经济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让士兵还乡务农,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注重农业生产
●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经营权收归国有;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材料二

材料三 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四 自从西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在此期间表现出的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其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完成。
——《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观察材料一人物,完成其名片简介。①;②;③。(2)、若以“汉朝的建立”为主题进行研究,你会选择以上哪则史料?(填字母)并说明理由。(3)、古代帝王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位,谈谈其对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的影响。 -
17、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从希腊、罗马起开始的西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A、产生背景 B、路线走向 C、开通前提 D、重要作用
-
18、耧车(如下图),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耧车的出现反映该时期( )
A、水利的兴修 B、农业的进步 C、人民的幸福 D、中央集权的强化 -
19、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事之间的关系。下面对西汉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
20、《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行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