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测试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单元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综合评价(B)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素养评估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测试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素养评估
-
1、学习历史要具有证据意识,下列史料最具证据力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B、《韩非子》
C、山顶洞人复原头像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D、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的鲁国。他出身贵族,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中年时,他曾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未被采纳。晚年他专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鲍鹏山《孔子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2)、从材料中选取5项信息,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制作一份简要的孔子生平简介。(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0字左右。) -
3、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为实现“强秦之计”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
料

图1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

图2大禹治水传说

图3郑国渠首遗址
简
介
距今约5300—4300年,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
传说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最终取得了胜利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材料二都江堰和灵渠是秦人修建的两大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军征战提供了必要的粮草保障。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保障了秦军南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此后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摘编自乔向军等《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等
(1)、史料有多种表现形式,请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实物史料。(2)、根据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修建特点。简述都江堰和灵渠在秦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华民族治水的认识。 -
5、历史知识需要辨别真伪。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判断:;改正:
(2)、传说中的尧、舜、禹是通过世袭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判断:;改正: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判断:;改正:
(4)、秦朝修筑了西起临安、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判断:;改正:
-
6、《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1975年发现的云梦秦简中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A、秦简记载内容完全真实可信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
-
7、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其用意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保证政权长治久安 C、树立王位继承规范 D、凸显皇权至高无上
-
8、下面是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牛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约12厘米,牛骨上刻有“癸酉贞日夕又食”字样。这件牛骨( )
A、反映出商朝历法的逐渐完备 B、首次用确切日期记录了日食 C、是研究商朝天文的宝贵史料 D、总结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
9、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民众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A、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C、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规模宏大,举世无双
-
10、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彻底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
11、《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
12、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是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之一。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按照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处于(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晚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晚期
-
13、下面是王家范等人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寻觅”夏朝历史的最佳方法是( )
第二章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第一节寻觅中的夏
一、文献传说中的夏朝
二、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A、只研究文献史料 B、文献、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C、只研究考古发现 D、将传说故事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
14、《史记》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上述记载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炎黄二帝的发明创造 B、部落间的攻伐与部落联盟的形成 C、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D、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具体位置
-
15、考古学家们在陶寺古城遗址中发掘出彩绘龙纹陶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具有良渚文化特征,部分陶器还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这些考古发掘印证了(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中国古代手工技艺高超 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
16、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下列文物可用作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C、四羊方尊
D、带枷奴隶陶俑

-
17、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据此推测半坡居民( )A、过上农耕生活 B、掌握纺织技术 C、产生贫富分化 D、建立早期国家
-
18、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 )A、遗址中的牙齿化石 B、遗址中的灰烬化石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
19、探究题: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使用甲骨文】
材料一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一座商朝大墓,墓主叫妇好。其中一件甲骨残片(如图)记载:“辛巳这一天占卜,殷阵(人名)述所卜的事:征集妇好的3000人,聚集万人的军队,商王命令征伐敌方,能受到上天的保佑。“

【统一文字】
材料二(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统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迎合简约需要)。
——徐锴《说文系传》
材料三高祖(北魏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说北方方言),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收《魏书》
【探寻材料】
材料四蔡伦字敬仲……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创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汉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全、都)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妇好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在文字的书写和语言交流上秦朝、北魏采取的措施。概括这些措施的作用。(3)、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在探寻书写材料上,蔡伦作出什么贡献?这一贡献对文化、教育产生什么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语言文字的特征。(书写一条即可) -
20、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老师以“借鉴·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绘示意图——政治智慧固统一】

任务二【观看地图——交流互鉴促发展】

任务三【阐述史实——变法改革增实力】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通过改革,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附带同化,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政治制度的创新体现统治者的智慧。上面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怎样的政治智慧?(2)、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简析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图四道路的开辟有何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