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
-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湖北省咸宁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四)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三)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二)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一)
-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习卷(五)
-
1、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相关著作是( )
万物运行都有其规律;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
2、下面是某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C、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3、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 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春秋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 -
4、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玉器 D、传播甲骨文字
-
5、“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
6、学者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汇集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他们是( )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禹 C、蚩尤和尧 D、炎帝和黄帝
-
7、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 年,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
8、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逐步形成了( )A、社会分化 B、早期国家 C、统治阶级 D、早期城市
-
9、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稻叶、稻秆以及农业工具骨耜。据此可以判断( )A、河姆渡人从国外引进水稻 B、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水稻种植已经扩展到全国 D、水稻种植是唯一的生活来源
-
10、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 )A、能人工栽培农作物 B、具备了审美观念及爱美意识 C、懂得制作彩色陶器 D、能制作磨制石器
-
1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 B、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北京人种植粟的场景 D、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衣服
-
12、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请列举除曾国藩外的主要“洋务官僚”(至少两人)。(2)、材料一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二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梦想(君主立宪制)进行了哪次探索?其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改变?(4)、据材料三,历慎思同学得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的观点,你是否同意小历的观点?结合所学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图一
图二材料二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等税收作担保,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源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对应的条约的名称。图二与图一相比,外国侵略势力在地域上有何变化?(2)、材料二中的哪一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怎样的发展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分别写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英国侵占的领土,并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图一与图二比较,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综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
15、“该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允许日本在华资本输出,更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该条约是。
-
16、1878年,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
17、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使列强不但划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
18、《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
19、《日落紫禁城》中有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20、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彼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战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