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
  • 2、1911年4月,在黄兴的领导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共收敛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3、“同盟会之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同盟会(   )
    A、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 B、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 4、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该书在《苏报》上被大力宣传,导致邹容与章太炎一同被捕。《革命军》的核心主张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D、提倡民主与科学
  • 5、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资政新篇》 B、“扶清灭洋”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 6、1906年,某政治家写道:“《民报》既刊行一年,革命思想充满学界,且输灌于内地。”据此可推知,《民报》竭力传播的政治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扶清灭洋
  • 7、某外国历史著作写道:“1905年8月,经过10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派系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它变成了在以后几年间革命派所认为的真正夺权的工具。”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 8、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并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材料中的“他”是(   )
    A、洪秀全 B、孙中山 C、袁世凯 D、李大钊
  • 9、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清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材料旨在强调(   )
    A、自强求富 B、建立革命党 C、变法图强 D、推翻清政府
  • 10、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所示的石器是什么时候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

    (2)、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那么,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什么朝代?
    (3)、铁农具何时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 11、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中国农业文明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渐萌芽、成长。请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图二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   图三掘开土地的旧疆界

    (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的原始农业兴起的地域?除了稻谷,我们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还有那些?
    (2)、农业的发展让酒的大量酿造成为了可能,图二是一种酒器,请说出青铜是有哪些金属构成的?
    (3)、图三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请你写出其中跟农业有关的改革措施。
  •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注:“天下为公”是指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为家”是指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产。)

    ——《礼记》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这说明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三都与西周的什么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居于金字塔顶端和最底端的分别是谁?这一制度的实行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 13、在下面的示意图中,①处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约公元前19世纪 B、约公元前22世纪 C、约公元前20世纪 D、约公元前21世纪
  • 14、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

    A、A B、B C、C D、D
  • 15、下图为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共用近2500块玉片,金丝重1100多克。它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诸侯王实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盐铁专卖
  • 16、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 B、 C、 D、
  • 17、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逐渐提升。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巨大飞跃,促进这一巨大飞跃的,便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牛耕在农业中得到更普遍的运用。牛耕不仅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农业耕作效率,而且可以做到深耕,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远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材料四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为本,更关桑,减赋税,三十一、德化民,倡勤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和当时我国南北方的代表性农作物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及他们使用的农具;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巨大飞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分析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文帝景帝统治时期,为促进农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影响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8、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迄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2)、战国时期在各国变法中成效最大的是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名义
    (4)、用骨针缝制衣服,会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
  • 19、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著作。
    (1)、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2)、记录孔子思想和言论的书籍
    (3)、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著作是
    (4)、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所示

    材料二如图2所示

    材料三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1)、材料一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依据材料三概况分封制有何进步性。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