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传统习俗。下列端午节活动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放纸鸢 B、划龙舟 C、雄黄酒消毒 D、挂艾草
  • 2、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为测定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向28.0g氢氧化钾溶液样品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0.0%的稀硫酸共49.0g,恰好完全反应。(已知:2KOH+H2SO4=K2SO4+2H2O)请计算:
    (1)、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g。
    (2)、该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答过程)
  • 3、

    文物归家,见证“盛世中华”,长沙子弹库帛书2025年5月18日从美国回归。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读《周礼·考工记》时,对书中记载的“帛”的原理产生了兴趣,开启了项目式学习之路。

    任务一:查找“涑帛”的原理

    【查阅资料】

    (1)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后加水,所得的溶液来洗涤丝帛,使其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而后用水冲洗,可把丝洗得干净亮丽。

    请问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任务二:模拟该反应过程,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假设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与反应)

    【实验过程】

    (2)小中同学经分析后对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KOH;猜想二:KOH、K2CO3;猜想三:

    【实验过程】

    (3)检验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请完善下面的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猜想二不成立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

    (4)小雅同学经分析后认为实验方案不严谨,请你对方案进行改进

    任务三:探寻“洗涤丝帛”的方法

    【查阅资料】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水溶液也呈碱性。浓度为10%的溶液pH=11.6,浓度为1%的KOH溶液pH=13.2。

    【反思评价】

    (5)结合如图分析,选用1% KOH溶液洗涤丝用比选用10%的K2CO3溶液效果更好的原因是

  • 4、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备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3)、若实验室采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其突出优点是
    (4)、二氧化碳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发现木条 , 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 5、碳酸锂(Li2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实验室模拟工业上用粉煤灰(含Al2O3Fe2O3Li2OSiO2等)制备Li2CO3的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

    1、碳酸锂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水、稀硫酸反应,可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硅酸钠溶液。

    3、Li2O+H2SO4=Li2SO4+H2O

    (1)、“酸浸”时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为
    (2)、滤渣2含有
    (3)、用热水而不用冷水洗涤产品碳酸锂的原因是
  • 6、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垃圾分类既可以改善生活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可以用来制作“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的制作方法;按1:3:10的比例将红糖、鲜厨余(水果皮、菜叶等)和水混合装入桶中,避免使用鱼、肉、或油腻的厨余。在桶中发酵的第一个月会产生大量气体,每天需要打开瓶盖放气并搅拌,保证鲜垃圾完全浸泡在液体中,避免其发霉腐败。一个月后旋紧瓶盖,在容器上标注制作日期,将其放置在通风阴凉处发酵。发酵三个月后,分离出液体,得到环保酵素。

    环保酵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施用化学肥料是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一种重要措施,但与此同时,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人员利用一定比例的酵素进行施浇(每周施浇3次),然后对土壤中有机质等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施浇环保酵素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回答相关问题:

    (1)、下列垃圾属于鲜厨余,能用来制作“环保酵素”的是___________。
    A、桔子皮 B、塑料袋 C、芹菜叶 D、肉骨头
    (2)、“发酵三个月后,分离出液体”,这“分离出液体”相当于实验室的操作。
    (3)、相较于化学肥料,施用环保酵素的优点有(任答一点)。
  • 7、KNO3NH4Cl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t1℃时将40克KNO3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
    (2)、NH4Cl样品中混有少量KNO3 , 可采用方法提纯NH4Cl(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3)、t℃时将一定量的KNO3NH4Cl溶液分别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质量与析出晶体质量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原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选填“甲”或“乙”)。

  • 8、化学发展史上,古代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很多伟大成就。
    (1)、磷的最早发现者: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写道:“老槐生火,久血为磷”。描写的是磷自燃,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则可得到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净水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走向健康生活的开始。
    (1)、古代——我国采用明矾净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该物质中含有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填元素符号)。
    (2)、近代——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正极产生(填化学式)。
    (3)、现代——航天员在空间站通过“再生水系统”将废水净化,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 10、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羊毛与棉花

    灼烧,闻气味

    B

    鉴别CaO和NaOH

    加水后,摸烧杯外壁感受温度变化

    C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D

    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 11、某食堂午餐食谱有米饭、炒鸡蛋、骨头汤,从营养均衡上看还应该补充的食物是
    A、红烧猪蹄 B、玉米馒头 C、清炒西蓝花 D、清蒸鲈鱼
  • 12、下列各组物质能验证Fe、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Fe、CuNO32溶液、Ag B、Ag、稀盐酸、Fe、Cu C、FeSO4溶液、Cu、Ag D、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 13、湖南省博物院馆藏的“镇馆之宝”——大禾人面纹方鼎,其主要成分为铜锡合金。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说法正确的是
    A、铜锡合金是一种金属材料 B、常温下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C、铜锡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高于纯铜 D、铜能与稀硫酸反应
  • 14、碳及碳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 B、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作气体肥料等用途 C、一氧化碳有毒,煤火取暖一定要注意室内通风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 15、《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中止血的活性成分主要是三七氨酸(C5H8N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七氨酸属于氧化物 B、三七氨酸分子由碳、氢、氮、氧四个元素组成 C、C、H、N、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5∶8∶2∶5 D、三七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 16、下列有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点燃,产生蓝紫色火焰,并生成二氧化硫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且生成黑色固体 C、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 D、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 17、“见微知著,见著知微”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增大 C、过氧化氢能分解产生氧气——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分子 D、铁片、铁粉呈现不同颜色——构成两种物质的原子不同
  • 1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点燃酒精灯 C、蒸发 D、滴加液体
  • 19、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烟花燃放 B、酒精挥发 C、海水晒盐 D、滴水成冰
  • 20、 抗日战争时期,范旭东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西迁至四川,积极开展盐业研究。黄海社了解到当地存在一种困扰人民多年、病因未明的痹病。该社秉持“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的信条,研究确认痹病是由当地人食用含BaCl2的井盐中毒引起。

    在井盐生产中如何除去BaCl2?某学习小组循着黄海社足迹,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BaSO4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

    ②BaCO3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溶于盐酸。

    ③BaCl2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任务一:用“沉淀法”除去NaCl中的BaCl2

    黄海社提出了芒硝(含Na2SO4)沉淀法:BaCl2+Na2SO4=BaSO4↓+2NaCl。

    在卤水(盐水)中加入适量芒硝,搅拌均匀,静置沉降。

    (1)、该法在除去BaCl2的同时,NaCl产量(填“增大”或“减小”)。
    (2)、有同学提出用Na2CO3代替芒硝也可除去BaCl2 , 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当时痹病患者的一种解毒措施是口服Na2SO4溶液。若服用Na2CO3溶液则不能解毒,原因是
    (4)、任务二:用“结晶法”分离NaCl和BaCl2

    黄海社提出了如下方案:

    备锅二口,注入卤水,烧至沸热,待盐锅中氯化钠饱和析出,捞出放入温锅中再洗,捞出沥干;随时用温锅的卤水补充至盐锅,温锅中也随时补充新卤水,保持两锅卤水体积不变,如此循环操作。

    循环若干次后,盐锅卤水中的BaCl2达到饱和。依据图乙,经过(填“降温”或“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净的BaCl2晶体。

    (5)、从能量的角度看,安装温锅的作用是
    (6)、盐锅中捞出的NaCl晶体放入温锅中洗涤,而不直接使用水洗涤,其目的是:①减少NaCl溶解损失;②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