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化学小组以NaOH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维度一: 定性认识 NaOH 及其溶液
    ⑴NaOH属于“酸”或“碱”中的
    ⑵将NaOH 暴露在空气中,可观察到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该现象反映出 NaOH的性质有(答一条)。
    ⑶向稀NaOH 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振荡。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色。
    维度二:定量研究 NaOH 溶液与不同物质的反应

    Ⅰ.酸碱度视角

    25 ℃时,利用装置(图1)测定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 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控制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变)。

    ⑷烧杯中预先盛装的溶液是
    ⑸当滴入液体的体积为mL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Ⅱ.能量视角
    ⑹利用传感器测定NaOH溶液与CO2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水为对照组。由图3可知,NaOH 与CO2的反应属于(选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Ⅲ.压强视角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气体压强变化认识NaOH 溶液与CO2的反应?
    【查阅资料】①可以通过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增加判断反应的发生情况;
    ②影响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气体分子数、气体所占体积和温度。
    【实施实验】利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图4)进行实验。打开传感器,待压强平稳后将水匀速注入充满 CO2 的集气瓶中,压强稳定后再匀速注入等体积的NaOH 溶液。测得气体压强变化如图5所示。

    【分析解释数据】
    ⑺对比a点、b点及点压强的大小,可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⑻结合b点→c点的变化过程,解释b点、c点压强相同的原因:
  • 2、回答“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O2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该方法制取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图1中的装置(填序号)。

    (3)、将图2中的仪器组装成收集装置,与选择的发生装置相连,制取氧气。实验完成后,老师对“组装收集装置”和“收集气体”的过程进行点评,上述两个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操作,可能会影响收集到氧气的浓度,例如“未验满就停止收集”。请再写出两点可能导致收集到氧气的浓度偏低的错误操作:
  • 3、中科院李灿院士团队在二氧化碳制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甲醇是内燃机的理想燃料之一)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 图中表示CH3OH的是(填序号)。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该反应生成的两种物质中氧元素的总质量为16g,则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g(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4)、该反应的应用价值是(答一条)。
  • 4、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选种。

    (1)、NaCl在水中的溶解有限度。右图为NaCl的溶解度曲线。

    ①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②20℃时, NaCl的溶解度是 g。

    (2)、若用NaCl固体和水配制100k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 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是 kg。
  • 5、五行传千载,变化藏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是古人对物质及物质之间关系最朴素的认知。

    (1)、木生火 (木燃烧生成火)。木柴能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木柴是
    (2)、火生土 (火燃烧后变成灰烬)。将秸秆晒干烧灰,……即得到草木灰 (含有碳酸钾)。碳酸钾属于“氮肥”“磷肥”“钾肥”中的肥。
    (3)、土生金(矿石冶炼得到金属)。“火法炼锌”过程中应用的原理之一为: ZnCO3ZnO+CO2,其反应类型是反应。
    (4)、金生水(金属能凝聚水蒸气而成水)。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金属表面液化成水,该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变
    (5)、水生木(用水灌溉,树木生长)。除水外,再写一条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6)、与现代化学理论相比, “五行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试举一例说明其局限性: 
  • 6、铁和铁合金作为金属材料一直被广泛应用。
    (1)、钢是铁合金。钢的硬度比纯铁
    (2)、写出一种生活中的铁制品:
    (3)、铁能与空气中的水和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 Fe2O3xH2O)因此,生活中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铁制品生锈。
    (4)、用CuSO4配制波尔多液时,不能使用铁制容器,原因是 Fe+CuSO4=Cu+FeSO4铁可以把铜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 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结合元素周期表(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磷元素的符号;② 2个氧原子

    (2)、 13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3)、在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与他人合译的《化学鉴原》中,元素名称用字有规律,从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如钠元素属于元素。
    (4)、含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请你根据以上内容,结合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写出获取的三条信息:
  • 8、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右图是硫元素“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为 +3 B、SO3对应的点是b点 C、a点对应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SO2 D、锌与c点对应物质的稀溶液反应能生成氢气
  • 9、 某医用冷敷袋的内部结构如右下图。使用时挤压冷敷袋,内包装膜破裂,里面的水接触到夹层中的NH4NO3 , 温度降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于制作外包装袋的塑料属于金属材料 B、与外包装袋相比,内包装膜更易破裂 C、NH4NO3溶于水时吸热使温度降低 D、运输、储存该医用冷敷袋时应防止挤压
  • 10、化学小组利用“沉降”“过滤”“吸附”等方法净化伊通河水样。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沉降后,再使用下图简易净水装置进行净化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明矾可使水样中悬浮的杂质较快沉降。 B、小卵石、石英砂可过滤水样中的不溶性杂质 C、活性炭可吸附水样中的异味 D、经该图装置净化处理后的水样是纯净物。
  • 11、生产中用氧炔焰切割金属,其反应原理: 2CxH2+5O24CO2+2H2Ox 的值是(    )
    A、1 B、2 C、3 D、4
  • 12、 与“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有关的图标中,表示“进行化学实验需戴好护目镜”的是(    )
    A、 B、 C、 D、
  • 13、 2025年中国环境日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积极植树造林 B、践行节约用水 C、坚持绿色出行 D、随意丢弃垃圾
  • 14、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试剂时,常用量筒量出体积。下列读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 15、 下列饮品,每100mL中蛋白质含量较多的是(    )
    A、菊花茶 B、纯牛奶 C、矿泉水 D、苹果汁
  • 16、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可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 17、 《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代制砖的工艺。下列制砖环节中,材料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择地取土 B、入模定型 C、烧坯成砖 D、修整轮廓
  • 18、

    某品牌泡打粉标签部分内容如图,对其开展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认识泡打粉

    (1)碳酸氢钠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

    (2)泡打粉中________(填名称)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气体使面包松软。

    活动二:碳酸钠能否代替碳酸氢钠

    【资料】食物碱性强容易带苦涩味

    (3)三颈烧瓶中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如图,先加入10mL水,再加入等量稀盐酸(足量)进行实验,发现两瓶的胶塞均被冲出,原因是________。

    (4)计算药品用量,若需产生0.88gCO2 , 需要碳酸氢钠多少克?(NaHCO3+HCl=NaCl+H2O+CO2 , 写具体计算过程)

    (5)减少固体重新实验,测得它们溶于10mL水时pH变化、与等量稀盐酸(足量)反应压强变化情况如图。泡打粉主要成分选择碳酸氢钠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 19、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碳中和”主题项目式探究。

    活动一:探究温室效应

    【资料】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

    【实验】小深同学用塑料瓶A收集一瓶CO2 , 相同的塑料瓶B收集一瓶空气,按图1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装置移至室外,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结论】CO2能增强温室效应。

    活动二:碳封存

    (2)小圳同学用图2装置模拟油气田封存CO2

    连接C、D装置,将CO2(选填“a”或“b”)端通入装有油的集气瓶中封存,油被压入烧杯中。

    活动三:碳捕集

    (3)可用NaOH溶液“捕集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溶液和CO2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NaOH与CO2能发生反应,小湾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4)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角度①反应物减少

    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入装有50mLNaOH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

    NaOH与CO2能发生反应

    角度②新物质生成

    将注射器1中的NaOH溶液注入装有二氧化碳且拧紧瓶盖的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再将足量的(填试剂名称),用注射器2注入瓶中,观察到

    (5)小深认为角度①的实验操作与现象不能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于是大家讨论后,完成了补充实验,请你写出实验操作与现象
  • 20、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常选用的消毒工艺有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紫外线消毒通过破坏微生物遗传物质实现杀菌,但穿透力有限。二氧化氯ClO2常作高效消毒剂,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次氯酸钠(NaClO)是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之一,溶液显碱性,也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但次氯酸钠极不稳定,稍加热时就可以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氧气,从而失去消毒杀菌功效。

    实验测得次氯酸钠的有效氯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通常情况下,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产生氯气,氯气是有毒气体,人体吸入后会剧烈咳嗽。

       

    (1)、目前污水处理消毒的工艺有(一种即可),属于(“物理”或“化学”)变化。
    (2)、ClO2的物理性质有(写出一点即可)。
    (3)、“84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是。若不慎将“84消毒液”放置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中,会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写化学方程式)。
    (4)、对比图中三条曲线,温度和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关系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用棕色试剂瓶盛装ClO2水溶液并置于冷暗处保存 B、NaClO溶液显碱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 C、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可增强消毒效果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