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随学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学习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经过实验分析可知,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y随时间x(分钟)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分别为线段,CD为双曲线的一部分).

    (1)开始学习后第5分钟时与第35分钟时相比较,何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2)某些数学内容的课堂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即“教师引导,回顾旧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提高”.其中重点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一般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为了确保效果,要求学习时的注意力指标数不低于40,请问这样的课堂学习安排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AB 上一点,且AE=3 ,F 为B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左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FEG ,EG=EF,∠GEF=90°,连接AG ,则AG 的最小值为

  • 3、某篮球架的侧面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测得如下数据:底部支架AB的长为1.74m,后拉杆AE的倾斜角∠EAB=53°,篮板MN到立柱BC的水平距离BH=1.74m,在篮板MN另一侧,与篮球架横伸臂DG等高度处安装篮筐,已知篮筐到地面的距离GH的标准高度为3.05m.则篮球架横伸臂DG的长约为m(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参考数据:sin53°≈45 , cos53°≈35 , tan53°≈43).

  • 4、已知a是方程2x2x3=0的一个解,则2a2a的值是
  • 5、比例式43=5xx的值等于
  • 6、如图,一次函数y1=kx+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y2=mx的图象交于A1,2B2,1两点,若y1y2 , 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2 C、2x<0x1 D、x20<x1
  • 7、我国古代著作《四元玉鉴》记载“买椽多少”问题:“六贯二百一十钱,倩人去买几株椽.每株脚钱三文足,无钱准与一株椽.”其大意为:现请人代买一批椽,这批椽的价钱为6210文.如果每株椽的运费是3文,那么少拿一株椽后,剩下的椽的运费恰好等于一株椽的价钱,试问6210文能买多少株椽?设这批椽的数量为x株,则符合题意的方程是(          )
    A、3x+1x=6210 B、3x1x=6210 C、3x1x=6210 D、3x+1x=6210
  • 8、“黔绣”的技师擅长在叶脉上飞针走绣,巧妙地将传统刺绣图案与树叶天然纹理完美结合,创作出神奇的“叶脉苗绣”作品.实际上很多叶片本身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比例,在大自然中呈现出优美的样子.如图,点P是AB的黄金分割点(AP>PB),如果AB长为8cm , 那么AP的长约为(  )cm

    A、512 B、1245 C、454 D、858
  • 9、从甲地到乙地有A,B,C三条不同的公交线路.为了解早高峰期间这三条线路上的公交车从甲地到乙地的用时情况,在每条线路上随机选取了500个班次的公交车,收集了这些班次的公交车用时(单位:分钟)的数据,统计如下:

    公交车用时的频数

    公交车用时

    线路

    30t35

    35t40

    40t45

    45t50

    合计

    A

    45

    265

    167

    23

    500

    B

    59

    151

    166

    124

    500

    C

    50

    50

    122

    278

    500

    早高峰期间,乘坐哪条线路上的公交车,从甲地到乙地“用时不超过45分钟”的可能性最大(       )

    A、线路A B、线路B C、线路C D、不能确定
  • 10、某商店的货架可抽象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ABCDEFGHAC=30CE=40DF=50 , (单位:cm),则BD的长度是(     )

    A、37cm B、37.5cm C、2003cm D、38.5cm
  • 11、若αβ是一元二次方程x23x10=0的两根(αβ),则α+β=(       )
    A、-3 B、3 C、-10 D、10
  • 12、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会用到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下是一个具体的探究性学习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问题呈现过点Ca,b的直线y=kx+c(k,c为常数且k0)分别交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于点AB , 探究并说明aOA+bOB是定值.

    (1)、特例探究如图1,过点C2,2的直线y=2x+6分别交x轴和y轴于点AB , 求1OA+1OB的值;
    (2)、一般证明

    a=2,b=3时,直接写出2OA+3OB=_____;

    ②求出aOA+bOB的值;

    (3)、类比推广如图2,已知H4,0,T0,2 , 点Mx轴的正半轴上,过M且不与y轴平行的直线l交直线HT于第一象限点N , 若总有4HM+5HN=1 , 请探究:直线l是否过定点,如果是,请求出定点坐标;如果否,请说明理由.
  • 13、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运动上,且满足BD=CE , 连接AECD,AECD相交于G

    (1)、求证:AGD=60°
    (2)、如图2,若边长为4,过点AAMCD , 分别交CDBCMN , 设BN=x,EN=y , 求yx的等量关系;
    (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连接BG , 当AG=2CG时,求BG的长度.
  •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果点P到原点O的距离为m , 点Q到点P的距离是mk倍(k为正整数),那么称点Q为点P的“k倍共生点”.若点P1的坐标为(1,0)时,如果点Qx,y是点P1的“k倍共生点”.且满足x=3,1y3 , 那么k的最大值为;如果点P2的坐标为(1,1) , 且在函数y=x+b的图象上存在P2的“2倍共生点”,求出b的取值范围
  • 1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 , 点PCD上一个动点,以AP为对称轴折叠DAP得到QAP , 点D的对应点为点Q , 直线PQAB于点M , 若AD=3,AB=5 , 当点P与点C重合时,BM的长为 , 当AM有最小值时,DQ的长为

  • 16、已知a+b=3+2,ab=32 , 求代数式2a22b2的值是
  • 17、如图,直线l1:y=x+ax轴交于点A3,0 , 与y轴交于点BC点在x轴上A点的右边,AC=7 , 经过点C的直线l2与正比例函数y=12x的图象平行,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于点D , 点P为直线l1上一动点.

    (1)、求点D坐标;
    (2)、若7SPCD=6SACD , 请求出P点的坐标;
    (3)、若在平面内存在一点Q , 使得四点CDPQ构成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横坐标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18、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 点E为直线AC上一点(点E不与点AOC重合),连接BE , 过点EEFBE , 交直线AD于点F , 过点F作直线AC的垂线,垂足为点G

    (1)、如图1,当点E在线段OC上.

    ①求证:BE=EF

    ②用等式表示线段AFECA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当点E在线段CO的延长线上,直接用等式表示线段AFECAB之间的数量关系.
  • 19、按要求画图

    (1)、将ABC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A1B1C1
    (2)、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AB2C2
    (3)、连接CC1C1C2CC2 , 求CC1C2的面积.
  • 20、先化简:a2a1a÷a21a , 再从1a2中选择一个满足题意的整数代入求值.
上一页 776 777 778 779 7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