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25年秋-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六单元《质量与密度》基础卷
- 2025年秋-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物态变化》提升卷
- 2025年秋-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物态变化》基础卷
- 2025年秋-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光的世界》提升卷
- 2025年秋-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光的世界》基础卷
- 2025年秋-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提升卷
- 2025年秋-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基础卷
- 2025年秋-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物态变化》提升卷
- 2025年秋-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四单元《物态变化》基础卷
- 2025年秋-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质量与密度》提升卷
-
1、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测得的数据分别是5.72cm、5.73cm、5.93cm和5.74cm。则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这里采用了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
2、蜡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蜡烛燃烧时流出烛“泪”,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波进行交流,这是利用声波来传递。
-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关于诗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霜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诗人根据声音的音调辨别乌啼和钟声 D、月亮相对于寒山寺是运动的
-
5、小明拍手时,鱼缸中的鱼儿被吓得很惊慌。随后,他用黑布挡在鱼缸和手之间,然后拍手,如图所示,发现鱼儿仍被吓得很惊慌。由此可知( )
A、鱼儿的惊慌是由手的动作引起的 B、鱼儿的惊慌是由声音引起的 C、鱼儿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直接传来的 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
6、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 -
7、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80℃ B、篮球架的高度约为3m C、普通中学生脚长约为40cm D、中学生跑1000m用时约1min
-
8、小明去三星堆博物馆旅游时发现,导游讲解时使用扩音器,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
9、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后,能测出灯L1两端电压的电路图是( )A、
B、
C、
D、
-
10、下图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因素的是( )A、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子的水量
B、
抽气时,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C、
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同学们玩捉迷藏听声音时(如图1),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2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也就是“音色差”。
(1)、说话时发出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并通过将声音传播出去,图1中蒙住双眼的同学能辨别周围其他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不同(响度/音调/音色);(2)、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正前方/左前方/右前方);(3)、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①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②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③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4)、如图3,若某人两耳间的距离是0.204m,声速为340m/s,人沿虚线箭头方向向后转动,使声源到O点连线和两耳连线夹角α从0°增大到180°则人双耳听到声音的时间差△t最大值是s。 -
12、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红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她将实验记录填写完整,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不同,这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有关,这种研究方法叫。使音叉发出相同响度的声音时,距离音叉远、近不同的同学听到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这说明响度的大小还与有关。

-
13、用一根金属丝在圆杆铅笔上,密绕20圈,如图所示,那么这根金属丝的直径是mm。

-
14、图中秒表的读数是 s。

-
15、如图所示,图中木块的长度为cm。

-
16、小华在音乐大剧院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后,思考如下问题:(1)、音乐是通过传到小华的耳朵的;(2)、男低音歌唱家放声演唱时,女高音歌唱家低声吟唱,其中男歌唱家的 , 女歌唱家的;(均选填“音调高”或“响度大”)(3)、小华能清楚地分辨提琴声、吉他声、二胡声,原因是这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4)、小华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
琴弦编号
琴弦材料
琴弦长度/cm
琴弦横截面积/mm2
A
钢
30
0.4
B
钢
30
0.8
C
尼龙
40
0.6
D
铜
50
0.6
E
尼龙
50
▲
①为了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的关系,应选用的琴弦的编号为A和B;
②为了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选用的琴弦编号为和 , 表格中▲处应填入的数据为。
-
17、如图所示,列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s后
(1)、列车听到回声时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声是多少?(v空气=340m/s)(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2是多少m? -
18、有一个发声体,每分钟振动次;
(1)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发声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否听到;
(2)利用该发声体作为声源来探测某处湖底的深度,测得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1s,则所测湖底的深度是多少?(已知声音在湖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
1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看到的现象是 , 可以得出结论:。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作用是;(2)、如图乙所示,先后用硬塑料片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相同),听两次的声音,请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并由此推理可知 , 这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
20、如图所示,这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2)、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器材是刻度尺和;(3)、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是 , 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小车运行的路程是 cm。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与实际相比(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BC的平均速度vBC , 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BC与路程sBC , 计算得到vBC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 , 再测量路程sBC , 计算得到vBC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 , sBC=sAC﹣sAB , 再计算得到v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