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物态变化》基础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1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如图所示,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操作正确 B、③和④操作正确 C、⑤和⑥操作正确 D、③和⑤操作正确2. 在气温为6℃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温度,当水银面经过“6”和“100”之间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 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内水银的温度 D、以上都不对3. 下表是部分金属的熔点和沸点:物质
水银
镁
铜
铝
铁
钨
熔点/℃
﹣39
649
1083
660
1525
3410
沸点/℃
357
1090
2360
2467
2750
5900
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40℃里,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 B、电灯泡里的灯丝常用钨丝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 C、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镁铝合金 D、用放在一个容器内加热熔化混合后再冷却的方法可以得到铝铜合金4. 如下图所示,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 在一个室温为0℃的房间内,将-12℃的一块较大的冰块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放在一杯0℃的盛水容器中,则容器中的( )A、冰和水的温度都保持不变 B、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C、水和冰的量都不变 D、水的量变少,冰的量变多6. 如图所示是我国“神舟”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它的表面有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当返回舱返回地球时,在通过大气层过程中,“烧蚀层”可以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主要是它发生了( )
A、熔化和液化 B、熔化和凝固 C、熔化和凝华 D、熔化和汽化7. 下列物质中,均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塑料、 沥青、 蜂蜡 B、固态水银、玻璃、海波 C、蜂蜡、 铁、松香 D、海波、 冰、 锡8.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为小明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熔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9. 下列做法是为了减慢液体蒸发的是( )A、湿衣服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晾 B、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 C、洗头后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D、用扫帚把积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10. 如图是空调的制冷剂在室外机(冷凝器)和室内机(蒸发器)之间循环的示意图,关于制冷剂在室外机(冷凝器)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和吸热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需要吸热11. 有的工厂的烟图里会冒出 “白烟”, 主要原因是( )。A、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气体遇冷凝结, 形成“白烟” B、排出的热气体与空气中的水滴混合,形成“白烟” C、排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 等混合气体,形成“白烟” D、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形成“白烟”12. 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蘸有酒精的棉花,下列温度与时间关系图象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A、
B、
C、
D、
13. 下列物态变化不属于凝华的是( )A、雪 B、霜 C、冰雹 D、雾凇14.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 B、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可以降低体温,属于汽化现象 C、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D、家庭电路短路时,保险丝烧断,属于液化现象15. 自然界中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循环之中(如下图)。下列有关自然界中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环节①对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升华,环节③对应熔化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D、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于海洋中二、填空与作图(本题共16小题;共35分)
-
16. 读出图所示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甲是℃,乙示数是℃,-8℃正确的读法是。
17.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原理来测量温度的;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再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此时液柱向左移动,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室内温度(高于/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8. 2020年5月7日,我国首次开展太空3D打印试验,成功打印出两个样件。3D打印技术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打印材料的粉末会吸收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再热量凝固成型。19. 晶体熔化的条件:(1)(2) .20. 蜡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蜡烛燃烧时流出烛“泪”,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21. 如图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海波的熔化时间为min。液体凝固成海波的凝固点是℃。
22. 小丽在海鲜的上面铺了一层碎冰块,是由于冰块在熔化过程中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选填“不变”“升高”“降低”),所以能实现保鲜的效果。23. “打铁花”是一种民族文化表演技艺,如图所示。表演者先将铁块放入炉子中变成铁水,然后击打铁水形成“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场景蔚为壮观。其中铁块变成铁水的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为 , 此过程中铁的温度会。
24. 小夏的妈妈在厨房里做冰糖葫芦,她先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再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变为糖浆后,将山楂放入锅中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热量并(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就做好了。25. 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关于“白气”的描述:它是(水蒸气/小水滴),(a/b)处较浓.
26. 如图是一种可收集水汽的沙漠甲虫。日落之后,甲虫迎着风并使身体呈倒立的姿势,由于它的背部温度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环境气温,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会在它的背部 成水滴。
27. 在水盆里放两块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如图所示,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这个简易冰箱利用的物理原理是水(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会(选填“吸热”或“放热”);放在通风的地方,其效果会更好的原因是。
28. 灯泡用久了,内壁会发黑,这是由于灯泡工作中,钨丝受热(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钨蒸气,遇到冷玻璃(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固态的钨附着在玻璃内侧,日积月累形成的。29. 哈尔滨冰雪节的冰雕作品连续一个月放置在-25℃以下的环境中展示,其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该冰雕发生了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该现象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30. 寒冷的冬天,北方窗玻璃上会出现美丽的冰花,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冰花在玻璃的(选填“内侧”或“外侧”)。31. 夏天,西瓜切开后,常用保鲜膜覆盖切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减慢水分 , 从而使西瓜保鲜时间更长.冬天,浑河冰面上的积雪没有熔化也日渐减少,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4小题;共21分)
-
32.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2)、如图乙中的(a)、(b)所示是水中气泡上升情况,则图[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烧杯中的水沸腾时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烧杯(选填“内”或“外”)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3)、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两位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完成实验,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a同学所用水的质量(选填“较大”或“较小”);(4)、另一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下表信息,本次实验中应选用测温物质为(选填“水银”或“酒精”)的温度计;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5)、实验时物理老师将装有酒精的试管放入装有亚麻仁油的烧杯中如图丁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发现当试管内的酒精沸腾时,烧杯中的亚麻仁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亚麻仁油的沸点比酒精(选填“高”或“低”)。33. 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选填“A”“B”或“C”)。(2)、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由图丙可知,该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但温度 , 这个过程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34. 《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如图1所示,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是通过增大液体的方式来加快液体蒸发的速度。小明想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它因素,他在三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如图2所示,通过A、B两图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是否有关;通过两图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是否有关。
35.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质量的M固体和N固体,M、N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实验后测得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实验中N物质始终是固体,M物质看到能全变为液体,由图象及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 , 缺点是无论如何加热杯内温度都不会高于。(2)、M的熔点是℃,熔化时间是min(3)、若N是晶体,则它的熔点应100℃,若N是非晶体,则它在100℃温度保持不变是因为。四、简答与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
36. 自贡2024年9月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相关部门就用发射器将干冰喷洒在空中用来降雨,请解释利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3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层次结构稳定,不发生上下翻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翠在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就加重。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升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升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辐射逆温层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三四百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有几摄氏度。
逆温现象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抑制沙尘桑的发生,还可应用于农作物种植。如中国新疆伊犁地区曾出现厚度为400米的逆温层,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冬天的温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盘。
(1)、从气流对飞行的影响而言,飞机在(选填“正常”或“逆温”)天气更易平稳飞行:(2)、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是因为较冷空气在(选填“低空”或“高空”),空气不易流动或流动较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3)、在我国冬季的白天,(选填“暗天”或“阴天”)更容易形成逆温层:(4)、南极地区也存在“逆温现象”,我国自主研制的“雪龙2号”破冰船,主要用于南极地区科考探查,它可以在极地不超过1.5米的冰层上,以3.7~5.6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破冰前行,以“雪龙2号”破冰船为参照物,破冰船上的科学家是(填“运动”或“静止”)的:(5)、下列各图能反映黎明前后高度随气温变化图像的是(填字母)。
38. 高铁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大大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1)、复兴号动车组应用了自主开发的新型EPM隔音材料,同时列车还装有双层抽气玻璃,这些都是通过 (选填“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或“防止噪声入耳”)的方式来减弱噪声的;(2)、夏天,在动车内喝冷饮时,发现盛冷饮的玻璃杯壁上会出现了小水珠(选填“内”或“外”)壁上;(3)、以下物品中,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是 ____(填选项字母);A、玻璃 B、冰 C、铜 D、铝(4)、某时段,动车组以360km/h的速度沿水平轨道匀速行驶,此速度合m/s;(5)、某列复兴号动车组共设置了2500个传感器检测点。行驶过程中,当某个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情况,会立刻通过无线电波向相距300km的地面监控站发送信息,已知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则在秒后,该地面监控站收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