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面三个表是小明测得的不同条件下的声速v,根据表中信息填空。

    表一:在空气中

    介质温度/℃

    v/m·s-1

    0

    330

    25

    346

    30

    349

    100

    386

    表二:在气、固、液体中(0℃)

    介质种类

    v/m·s-1

    氧气

    316

    海水

    1500

    3160

    4900﹣5000

    表三:在15℃空气中

    频率/Hz

    v/m·s-1

    2000

    340

    1000

    340

    500

    340

    256

    340

    (1)、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选填“0℃”“22℃”“2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选填“大”“小”);
    (2)、与声速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 无关的因素是
    (3)、根据表一的信息,归纳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 2、 国庆假期,小明一家自驾去漠河北极村游玩,途中看到如图甲所示的路牌,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用了18min。在进入北极村前的一段路上,他们经过一段神奇的音乐公路,如图乙,这段音乐公路长约420m , 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如图丙所示。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我和我的祖国》,歌曲时长约30s。求:

    (1)、他们从看到路牌到到达北极村这段行程中是否超速?
    (2)、要奏出《我和我的祖国》,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 3、 如题图1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显示时间的格式为“时:分:秒”)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tAC=s;小车从A点到C点通过的路程sAC=cm,平均速度vAC=m/s;
    (4)、小车经过AC中点时速度为v1 , 经过AB中点时速度为v2 , 则v1v2;(选填“>”“<”或“=”)
    (5)、实验中,测量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选填字母)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6)、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选填“大”或“小”);
    (7)、如题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 4、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有关。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如果把该实验移到月球上进行,左边的塑料球(选填“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 并由此推理可知:
  • 5、 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如题图甲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乙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是cm;刻度尺更精确。

    (2)、观察题图乙的停表,此时的停表所示的时间是s。

    (3)、小红要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她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先用刻度尺测出课本正文100页的总厚度D。则一张纸的平均厚度是(用已知量表示)
  • 6、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其物理意义是。人耳能够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秒以上。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高楼大喊一声,约0.4s后听到回声,则该同学距离楼大约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 7、 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6.1mm26.2mm26.1mm28.2mm26.3m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 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m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
  • 8、 如图是同学们学习声现象时所做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图乙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C、图丙实验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 D、图丁实验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 9、 由于雾霾天气的增多,空气净化器逐渐走入千家万户。随着科技的进步,“净化”的原理不断优化,功能也逐渐增强。最早的空气净化器由于大多采用“风机+滤网”的模式,很长时间才能将室内空气全部过滤一遍,另外PM2.5等小微粒能轻易透过滤网。后来滤网采用“静电驻极式”技术,灰尘通过滤网前,先由高压钨丝放电而带上正电,再被同样带电的滤网吸附(如图所示),大大提高净化能力。现在有一种“主动式空气净化”技术,净化器向空气中释放负离子,负离子能够主动出击、寻找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并与其凝聚成团,主动将其沉降,净化能力再次明显提升。

    (1)、“PM2.5”指的是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它(选填“是”或“不是”)分子。室外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室内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吸烟产生的烟雾,那么能够有效减少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的做法是(合理即可);“静电驻极式”技术中滤网应带电荷。
    (2)、“静电驻极式”技术中小微粒经过滤网时被吸附的原理是 . “主动式空气净化”技术向空气中释放负离子,负离子之所以能够主动出击、寻找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是因为带电粒子具有(选填“吸引”或“排斥”)轻小物体的作用。
    (3)、“主动式空气净化”技术中负离子与污染颗粒物凝聚成团后能沉降到地面是由于所受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浮力。
  • 10、 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1)、如图甲所示,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一个气缸正常工作四个冲程的顺序是(对图甲中A、B、C、D重新排序);
    (2)、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为1800r/min,该汽油机每分钟做功次,图甲中D所示的汽油机冲程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燃气内能的。除此之外,通过也可改变物体内能;
    (3)、图乙所示为某汽油机的能流图,若E=1000J,E1=350J,E2=250J,E3=300J,则E4=J,则该汽油机的效率为η=
  • 11、 小含想用刚学习的电路基本知识,连接一个电路。于是她找来一个干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连接成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
    (2)、改正错误后,闭合开关前,小灯泡不发光,这时的电路是(填“通路”、“断路”或“短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发光,这时的电路是(填“通路”、“断路”或“短路”)。由此可知,电路中开关的作用是
    (3)、电源在电路中是(填“提供”或“消耗”)电能的装置。小含看到实验桌上有一个“+、﹣”极模糊不清的电池盒,她用一个。(填“电铃”或“发光二极管”)就可以判断出电源的“+、﹣”极。
  • 12、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

    (1)、实验应量取(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使用规格(填“相同”或“不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2)、实验中,通过(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分析上表数据得(填“甲”或“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做冷却液,你认为选择(填“甲”或“乙”)液体较为合理;
    (4)、物理学中用表示物质的吸热能力。
  • 13、 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所示,有两个金属球,甲球带大量正电荷,乙球带大量负电荷,用铜导线连接两球。当铜导线连接两球时,请用“→”或“←”符号在括号内标出铜导线中电流的方向及电子移动的方向。

    (2)、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连接的一个电路,请在图乙中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3)、在图中有电子门铃、电源和开关,请用笔画线表示导线把它们连起来,使得门铃能够正常工作。

  • 14、 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选填“热量差”、“内能差”、“温度差”),小丽同学对冰加热,将冰融化成水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所示可知冰的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选填:大、小):冰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选填:增加、减少、不变)。

  • 15、 给充电宝充电时,充电宝相当于简单电路中的 , 此时(填“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充电宝相当于简单电路中的
  • 16、 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起主要作用。“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子破裂处大多数分子间距离(填“较大”或“较小”),所以分子间(填“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或“存在较大斥力”)。
  • 17、 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气体扩散实验中只有二氧化氮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图乙中,试管中的水加热沸腾后,塞子被水蒸气推出,水蒸气内能减小 C、图丙中,两个压紧的铅块不会被重物拉开,说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图丁中,迅速向下压活塞时,仅通过活塞对硝化棉做功,使管内硝化棉燃烧
  • 18、国庆假期,小华一家驾车出游,路遇山区,小华决定应用新学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测量。如图所示,当行驶在两山间的平直公路上时,她让爸爸以54km/h的速度定速驾驶,并在某位置鸣笛一声,同时用手机秒表计时,发现2s后听到来自前山的回声。再隔了4s听到来自后山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
    (2)、鸣笛时,汽车距前山的距离;
    (3)、两山之间的距离。

  • 19、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100s,紧接着又以20m/s 的速度继续行驶了1000m。求:
    (1)、该汽车在前100s 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20、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推测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