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将分别盛有100g水和100g食用油的两个相同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探头与水和食用油良好接触,将温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计算机上显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不计热量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线A描述的是水 B、加热2min,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C、食用油的比热容为2.8×103J/(kg•℃) D、0~2min,水吸收的热量为1.68×104J
  •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的A、B两种液体加热,已知mB>mA , 根据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描绘出两种液体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热量损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两种液体的沸点之比为4:5 B、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3:4 C、根据题意和图像分析可知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大小关系为cA>cB D、A、B两种液体从90s至120s的加热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 3、如图所示,图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甲,厚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时,空气的内能减少 B、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空气的内能增大 C、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少 D、图丁,是做功冲程,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时,气体的内能增大
  • 4、剑门豆腐雪白、细嫩、味美,是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其通常选用剑门山区出产的黄豆为原料,使用来自剑门七十一峰的“剑泉”水,经多道工序制成,其中煮浆工序是将过滤好的豆浆用中火烧开,转小火继续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煮浆时高温的锅把温度传递给低温的豆浆 B、煮浆时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增加豆浆内能 C、煮浆时豆浆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就越多 D、闻到豆腐浓浓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满架蔷薇花开,整院香味袭人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6、国庆假期,小华一家驾车出游,路遇山区,小华决定应用新学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测量。如图所示,当行驶在两山间的平直公路上时,她让爸爸以54km/h的速度定速驾驶,并在某位置鸣笛一声,同时用手机秒表计时,发现2s后听到来自前山的回声。再隔了4s听到来自后山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鸣笛到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
    (2)、鸣笛时,汽车距前山的距离;
    (3)、两山之间的距离。

  • 7、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100s,紧接着又以20m/s 的速度继续行驶了1000m。求:
    (1)、该汽车在前100s 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8、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推测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通过丙实验的结论可知,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 9、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vAC=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 10、刻度尺和停表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图中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为cm , 停表测量的时间为s。

  • 11、琵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弹拨长短、松紧相同琴弦时,大弦(粗)和小弦(细)发出声音的一定不同,人们根据可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两空均填声音的特性)。
  • 12、小明和妈妈在桂博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若共骑行2.7km路程,用了0.15小时,则平均速度为km/h,合m/s。
  • 13、小明使用同一刻度尺测了四次同一铅笔的长度,测量值为18.68cm、18.66cm、18.67cm、19.67cm,则这支铅笔的长度应记为cm,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14、成语故事《刻舟求剑》中,舟上的人上岸后在岸边捞不到剑,是因为人和舟在靠岸的过程中,剑相对于舟是的,而舟上的人相对于舟是的。
  • 1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的依据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时,音调要放低些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D、“响鼓也需重锤敲”,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 16、自然界中的声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人类,动物中也有不少是利用声的高手,而且,有些动物利用的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关于这些听不到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可以传递信息,但不能传递能量 C、蝙蝠可以用来确定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D、既然听不到,就不会成为噪声,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 17、下列有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出的超声波有时也可以被人耳听到 B、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C、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 18、下列关于速度公式v=s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就越长 C、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
  • 19、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甲、乙运动时间之比为( )
    A、2∶9 B、2∶1 C、9∶2 D、1∶2
  • 20、下列物体的尺度最接近20cm的是( )
    A、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 B、一块学生用橡皮擦的长度 C、一本物理课本的厚度 D、一支粉笔的长度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