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

    (1)、【推理】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CD上一动点,将正方形沿着BE折叠,点C落在点F处,连结BECF , 延长CFAD于点G

    求证:△BCE≌△CDG

    (2)、【运用】

    如图2,在【推理】条件下,延长BFAD于点H . 若HDHF=45CE=9,求线段DE的长.

    (3)、【拓展】

    将正方形改成矩形,同样沿着BE折叠,连结CF , 延长CFBF交直线ADGH两点,若ABBC=k,HDHF=45 , 求DEEC的值(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

  • 2、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平分∠BAD

    (1)、【探究发现】

    如图①,若∠BAD=120°,∠ABC=∠ADC=90°.求证:AD+ABAC

    (2)、【拓展迁移】

    如图②,若∠BAD=120°,∠ABC+∠ADC=180°.

    ①猜想ABADAC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AC=1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 3、如图

    (1)、【阅读理解】王亮同学在学习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后,发现角平分线还具有性质“若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如图①),则ABAC=BDDC . ”对此结论他进行了证明,想法是:过点CAD的平行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E(如图②),你能按这个思路完成证明吗?请写出来.

    (2)、【问题解决】请你利用以上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下列问题:如图③,已知反比例函

    y22x , 点A是该图象第一象限上的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支于点B , 以A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BC , 顶点C在第四象限,ACx轴交于点P , 连接BP , 点A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BP恰好平分∠ABC的情况,若存在,请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4、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如图,已知ABC中,AB=AC=mBC=n,BAC=α(0°<α<180°) , 点P为平面内不与点A、C重合的任意一点,将线段CP绕点P顺时针旋转a , 得线段PD,E、F分别是CB、CD的中点,设直线AP与直线EF相交所成的较小角为β , 探究EFAP的值和β的度数与mnα的关系,请你参与学习小组的探究过程,并完成以下任务:

    (1)、填空:

    (问题发现)小明研究了α=60°时,如图1,求出了EFPA=β=;小红研究了α=90°时,如图2,求出了EFPA=β=

    (类比探究)他们又共同研究了a=120°时,如图3,也求出了EFPA

    (归纳总结)最后他们终于共同探究得出规律:EFPA=(用含m、n的式子表示);β=(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求出α=120°EFPA的值和β的度数.
  • 5、数学活动课上,小明同学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的图象、性质进行了探究.如图1,已知在RtABC中,ACB=90°,A=30°,BC=2cm , 点P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C2BP=xcm(0x4),CP=ycm

    (1)、当CP AB时,则xy
    (2)、填表:

    x/cm

    0

    0.5

    1

    1.5

    2

    2.5

    3

    3.5

    4

    y/cm

    2

    1.8

    1.7

    2

    2.3

    2.6

    3

    (说明:补全表格时相关数值保留一位小数)(参考数据:31.732;133.606

    (3)、试求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a、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描出剩余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b、结合画出的函数图象,写出该函数的两条性质:

        ▲        

        ▲        

  • 6、如图

    (1)、问题解决: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BC边上,DEAFDEAF于点G

    ①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②延长CB到点H , 使得BHAE , 判断△AH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类比迁移:如图2,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BC边上,DEAF相交于点GDEAF , ∠AED=60°,AE=6,BF=2,求DE的长.
  • 7、如图

    (1)、【问题发现】

    如图1所示,△ABC和△ADE是有公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BD、CE的关系是(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请直接写出答案)

    (2)、【类比探究】

    如图2所示,△ABC和△ADE是有公共顶点的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

    如图3所示,△ADE和△ABC是有公共顶点且相似比为1:2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将△ADE绕点A自由旋转,若BC= 22 , 当B、D、E三点共线时,直接写出BD的长.(大望学校周婷婷供题)

  • 8、抛物线y=ax2+bx+ca≠0)经过点A(7,0),点B(1,0)和点C(0,7).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若直线y=m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若直线y=m与抛物线没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若直线y=2x+b与抛物线有交点,求b的取值范围.
  • 9、如图

    (1)、【教材再现】人教版教材介绍了用尺规作图作角平分线,作法如下:

    如图1,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射线OA,~OB于点C,~D.分别以点C,~D为圆心,大于12CD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部交于点M . 作射线OM.则射线OM为AOB的平分线.

    这种用尺规作图作AOB的平分线的方法的数学知识源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里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2)、【数学思考】

    如图2,在学习了这个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后,小亮同学又研究了用一个直角三角板画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用三角板上的刻度,在OA,OB上分别截取OC,~OD,使OC=OD

    CCEOB , 垂足为E . 过DDFOA , 垂足为F;CE,~DF交于点M

    作射线OM.

    请根据小亮同学的方法画出图形,并证明OM平分AOB

    (3)、【问题解决】

    如图3,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 + D = 180°,AC平分∠BADCHAB于点H . 请直接写出线段ABADAH之间的数量关系.

  • 10、如图

    (1)、【教材呈现】

    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FG摆放在一起,A

    为公共顶点,∠BAC=∠G=90°,BC=6,若△ABC固定不动,将△AFG绕点A旋转,边

    AFAG与边BC分别交于点DE(点D不与点B重合,点E不与点C重合)

    ①求证:AE2DEBE

    ②求BECD的值;

    (2)、【拓展探究】

    如图2,在△ABC中,∠C=90°,点DE在边BC上,∠B=∠DAE=30°,且AD=34AE , 请直接写出DEBC的值.

  • 11、比较两个底数大于1的正数幂的大小,可以在底数(或指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指数(或底数)的大小,

    如:25>23,55>45

    在底数(或指数)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化相同,进行比较,如:2710325

    解:2710=(33)10=330,30>25,330>325

    (1)、【类比解答】比较254,1253的大小.
    (2)、【拓展拔高】比较3555,4444,5333的大小.
  • 12、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bx4ac+b2与反比例函数y=a+b+cx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 13、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b与反比例函数y=cx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图像可能是(    )
    A、 B、 C、 D、
  • 14、如图,抛物线y=ax2+bx+c和直线y=kx+b都经过点(1,0)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 ,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0 B、b2﹣4ac<0 C、k=2a+c D、x=4是ax2+(bkx+cb的解
  •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2与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有唯一公共点,若直线y=x+m与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有2个公共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m>2 B、-2<m<2 C、m<-2 D、m>2或m<-2
  • 16、如图,反比例函数图象I1的表达式为y=k1x(x>0) , 图象I2与图象l1关于直线x=1对称,直线y=k2xl2交于A,B两点,当A为OB中点时,则k1k2的值为(    )

    A、89 B、49 C、13 D、23
  • 17、如图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对于下列说法:①ac>0 , ②2a+b>0 , ③4ac<b2 , ④a+b+c<0 , ⑤当x>0时,y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 18、函数y=kx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y=kx+b的大致图象为(    )

    A、 B、 C、 D、
  • 19、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y=ax+b与反比例函数y=cx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为(    )

    A、 B、 C、 D、
  • 20、已知函数y=mx(m<0) , 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图象位于一,三象限;②若点A(1,a) , 点B(1,b)在图象上,则a<b;③对于不同的m值,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会相交;④若点P(x,y)在图象上,则点P1(y,x)也在图象上.
    A、4 B、3 C、2 D、1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