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2015年广西柳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015年广西桂林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017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二)
- 2017届湖南省祁阳县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2017届湖南省江华县水口中学江华县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原始人用火片段 B、考古学家发掘出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D、历史研究员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
2、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产生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A、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能够缝制衣服 C、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D、使用打制石器
-
3、在优秀文化的大观园中,中华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与世界文化互相影响交流互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材料三
云冈石窟第20窟
(1)、材料一中“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哪一举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项汉朝“曾经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对世界的影响。(3)、材料三中的石窟艺术体现了哪一宗教的发展?它是什么时期开凿的?(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
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从古至今统治者为维护统一,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采取过强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并根据材料指出此制度对“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的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解决材料三中“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推行了哪一措施?这一措施推行的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远。”
——《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这一现象发展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哪一阶级的势力增强?(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认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这反映出他采取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任答两点) -
6、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断诸北俗,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怎样的“社会转型”?(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改革?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项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有何影响? -
7、如下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演变历史悠久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使用象形造字法 -
8、“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与前秦、东晋之间的一场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战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列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
10、下图所示是汉代的生产工具模型及文物。据此可知,汉朝( )A、科技先进 B、农业发达 C、医学兴盛 D、国家统一
-
11、广东省徐闻县,汉代属合浦郡,近年来,在该县境内发现大量汉墓,被称为“徐闻汉墓群”,其中出土有大量陶器、瓦当、铜器、印文砖、玛瑙珠等,足见其当时繁荣。汉代徐闻的繁荣得益于( )A、市舶司的设立 B、张骞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政府闭关锁国
-
12、下面图示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西汉的兴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
-
1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国人暴动
-
14、“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这一时期的众多青铜器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A、
B、
C、
D、
-
15、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严明法度
-
16、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了更好的感悟中国智慧,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请你一起参与。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汉字魅力】点亮笔墨“美心”。
材料一
【经典古籍】彰显智者“仁心”
材料二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科技发明】见证科学“真心”
材料三
蔡候祠
医圣祠
蔡侯祠殿中有蔡伦塑像,墙壁上绘有“蔡侯纸”制作工艺流程想象图。
医圣祠(又名张仲景博物院)中有张仲景的生平组画以及他的医学著作等。
(1)、观察材料一的一组图片,简述文字书写载体有什么变化?概括中国文字的发展有哪些特点?(2)、从材料二中的孔子师生对话中感受“仁”有哪些含义?结合所学列举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其撰写一份简介。(可从时期、成就、影响等方面作答)【示例】人物:华佗简介:东汉时期,他擅长针灸、汤药和外科手术,被称为“外科鼻祖”;他发明“麻沸散”,减轻外科手术病人的痛苦;他还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4)、综上材料,请你谈谈作为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17、下面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据此判断,第三章的标题应该是( )
导言中国的诞生: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
第一章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秦汉帝国: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
……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中华版图的重构 -
18、下表为汉至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情况表(部分)。该局面的出现( )
民族
氐族
乌丸
匈奴
鲜卑
时期
汉晋时期
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迁入人口数量(人)
约七十五万
二三十万
五六十万
约三百万
A、推动中外交流 B、促进江南开发 C、增进民族交融 D、破坏北方经济 -
19、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促进了民族交流,但没有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区分,既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和对立,也导致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该学者意在强( )A、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的灭亡 B、应辩证看待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 D、要着力维护本民族特色
-
20、《史记》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各少数民族多以藩臣的身份参与各个时期的政治事务,并起到拱卫中央大一统政权的作用。从编撰体例上看,这些“四夷传”与其他列传不存在主次之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A、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