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为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示意图。其中(1970-1980年)处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学者萧冬连指出:“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这里所说的“政策底线”应指(     )
    A、举国动员体制 B、社会保障制度 C、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公社体制
  • 3、改革开放后,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平等互利、求同存异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4、1941年,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求同存异”之间的关系是(     )
    A、赓续经验,一脉相承 B、时代不同,理念迥异 C、号召团结,共御外敌 D、争取多数,共建国家
  • 5、下面为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摘录,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为(     )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抗击沙俄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6、

    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毛泽东同志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诞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在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1910年高等小学堂读书,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

    1911年中学读书,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915年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读期间,开始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

    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开始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节选自《毛泽东》(大画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从材料一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到,他曾受到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材料二   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彪炳史册的历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有远见卓识和创造精神的共产党人不惧风险考验,冲锋在前,带领人民接受了血与火的熔铸淬炼,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启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找到这条道路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摘自索尔斯伯里(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3)材料三中的“分水岭”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重大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地位?

    材料四   中共七大首次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作了一个深刻的英明的分析,对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以及党在抗战中所坚持奋斗的路线,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如何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制定了全国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共同奋斗的伟大的纲领。

    ——摘编自陈自才《中共七大党章的历史地位再审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七大确定指导思想的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7、“(西安)事变之前,南京中央对日是'决不能战’!事变之后,则是'决不能不战’!--何以如此?”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阶级矛盾的加剧 B、九一八事变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卢沟桥事变
  • 8、1914年,陈独秀发表文章,说中国语言也有忠君爱国,不过把国家等同于社稷,爱国等同于忠君,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自觉心”,认为“国民智力不足以建国”。陈独秀的这一观点(     )
    A、反映了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B、阐明新文化运动的初衷 C、抨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彻底涤荡旧文化的毒害
  • 9、“这个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以下对“转折”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②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器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0、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展开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

    材料三   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算缗,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迺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树立“中央集权的传统”,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监察制度上进行“首创”的表现。秦朝设立的监察官职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实现这目的,汉武帝采取的其他措施是什么?

    (4)综上所述,秦始皇、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 11、南北朝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东晋被后人誉为“书圣”。
  • 12、200年之战,曹操战胜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383年之战,晋军打败前秦军,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 13、东汉张仲景编写了医书《》;北朝贾思勰撰写农业科学技术著作《》。
  • 14、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年,刘邦统一全国,汉朝建立。
  • 15、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 ,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
  • 16、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到官渡之战、再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称霸中原 B、江南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C、走向局部统一 D、南方与北方走向对立
  •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A、夺取汉朝政权 B、打败袁绍 C、统一中国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 18、《晋书》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 B、北方人南迁 C、技术先进 D、自然条件优越
  • 19、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呈现出多元性文化特征 B、历史发展进程动荡多变 C、凸显了大一统恢宏局面 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频繁
  • 20、下列时代特征的表述,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