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岁的奥瑞斯和他的妹妹奥尔瑟雅是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城邦的居民,他们最有可能的经历是(     )
    A、奥瑞斯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政治活动 B、在公民大会上,兄妹俩意见分歧而各自投票 C、奥瑞斯因参加公民大会而获得官方津贴 D、奥尔瑟雅决定成年后入伍,成为一名城邦武士
  • 2、“一提到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其次还会想到木乃伊、狮身人面像。”材料中的“它” 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情况

    年份

    厂矿数

    资本额(百万元)

    资本占中国民族工业比例(%)

    1872—1895年

    69

    8.534

    33.01

    1896—1911年

    330

    73.121

    57.88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读下图

         《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3)、依据上述材料,请你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这次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指挥下,从1935年1月底到5月上旬,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奔袭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改变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根据材料一、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此时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应用怎样的旋律为歌词谱曲,并说明理由。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丰岛海战后,有人建议清政府调南洋舰队北上参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等人再次提议,但终不见行。至于普通民众,更是一盘散沙,对战争漠然视之。甲午战后,一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吃惊地发现在这座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刚刚打过的战争,他们还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天地里。曾经亲历这场战争的英国人泰莱说,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清朝上下为什么会如此散漫呢?……

    ——摘编自参考消息《甲午惨败根本剖析》

    材料二   八路军新四军这时(注:抗战初)数量虽小,质量却很高,只有它才能进行真正的人民战争,它一旦开到抗日前线,和那里的广大人民相结合,其前途是无限的。人民是正确的,当我在这里做报告的时候,我们的军队已发展到了九十一万人,乡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了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节选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的军事装备并不比日本弱,战争败在“一盘散沙”。根据材料一、归纳“一盘散沙”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上所述,从近代两场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不同结局,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 6、下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 7、他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 8、如图是学员杨汝霖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的毕业证书。该学员毕业的时间应是公元(     )

    A、1912年 B、1933年 C、1944年 D、1948年
  • 9、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C、《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等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D、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
  • 10、某历史小组搜集了下列一组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迁都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三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观点。
  • 12、

    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

    并说明这一时期在同一问题上出现各种不同主张的原因?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武帝遣使西域的根本目的。并说明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一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
  • 1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始皇和汉武帝相提并论,对二者的评价也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人和晋朝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材料二   史书上关于“汉武帝”有如下记载:

    如武帝……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汉武帝)穷奢极欲,……内侈(chi)宫室,……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两部史书对“汉武帝”记载的不同之处。
    (3)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请谈谈你的看法。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________疆域图                                图二   ________疆域图

    (1)完善材料一中_________处的内容,请从地方管理角度说明完善的理由。

    材料二

    (2)写出管理材料二中A处的机构名称,并指出这一机构设置的意义,这一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出使该地区的历史人物。
  • 15、我国有众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入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体现出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殷墟 B、秦兵马俑 C、长城 D、云冈石窟
  • 16、我市某校为美化校园,设计了一个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现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下列人物中,其原型比较合适的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袁隆平
  • 17、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这些王朝定都均在(       )
    A、洛阳 B、开封 C、咸阳 D、建康
  • 18、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它却是一短命的王朝,致使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腐朽 B、游牧民族内迁 C、八王之乱 D、匈奴起兵灭晋
  • 19、下列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社会动荡与短暂统一 C、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 D、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 20、面对曹操挥师南下,诸葛亮认为:如果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曾,定能收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能佐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