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
    A、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 B、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C、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D、航海技术的进步
  • 2、《全球通史》中描述道:“人口压力加之诸国家和城市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促进力,驱使商人们去寻找新的产地、新的路线和新的市场。”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     )
    A、原因 B、技术条件 C、过程 D、影响
  •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们开始重视实验与观察,追求真理与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让人们意识到宇宙并非以地球为中心,而是遵循着自然法则。这表明(     )
    A、文艺复兴时期科技滞后 B、人文主义成为普遍共识 C、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 D、科技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 4、文艺复兴运动虽有复兴二字,但其本质却是(     )
    A、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B、简单的拯救希腊罗马文化 C、恢复希腊罗马文化 D、教会统治的需要
  • 5、文艺复兴运动中,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 6、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展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毛纺织业和银行业中心。豪商巨 贾们竞相招引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经过长期发展,这里哺育了众多文艺 复兴巨匠,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材料旨在说明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因素是(     )
    A、教育发展水平 B、政策支持 C、经济发展程度 D、科技水平
  • 7、14 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这种租地农场的性质是(     )
    A、封建庄园经济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 8、英国学者格拉斯对一个生活在14世纪的农民的生活进行了估算:一个有36英亩土地的农民的开支不仅包括修房舍、购买农具、酒店花销、购买调料及药品等,还包括修理耕犁和马车,为自己和妻子、孩子添置新衣服等。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富裕农民(     )
    A、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 B、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有了远景规划 C、有剩余资金进行再投资和提高生活品质 D、注重采用新技术进行农业耕作
  • 9、下图是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主题探究学习时制作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10、“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城市的继承,同时也是近代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加速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乃至现代化进程的过渡。”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因商业繁荣而兴起 B、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C、有鲜明的自治特点 D、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 11、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收取租金。一部分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雇用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据此可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是(     )
    A、租地农场 B、庄园经营 C、手工工场 D、机器工厂
  • 12、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题干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军进入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战后大借款几乎都用于对日赔款……攫取在华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给列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1898年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德、俄、英、法四国就在中国重要的海湾港口建立租借地,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理,且列强不付分文租金。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日军的暴行发生在哪一战争期间?
    (2)、据材料一列举战后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
    (3)、材料二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的阶段”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瓜分中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材料二   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提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主张培育多元化应用人才,使百姓对科举制的印象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将百姓对教育理念由文学转换到政治、语言、经济等多方面的学习上,人们的人才培育思维开始解放;维新派主张女子同等教育,将现代社会思想中男女平权的思维意识形成提早了很长一个阶段;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思维提供了更加宽泛的传播方向,让更多的学堂和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李志英《戊戌变法后中国思想的嬗变》

    (1)、据材料一,指出“百日维新”出现的原因。
    (2)、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是什么事件。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 15、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机,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改革”成为他们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 改革篇之洋务运动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主要表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从而发起自强运动。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1)、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 16、“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八国联军侵华 C、义和团运动 D、兴办洋务
  • 17、《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等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 18、左宝贵:“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从上面台词中我们可以感受的精神品质是(     )
    A、忧国忧民、敢于斗争 B、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C、无惧困难、顽强拼搏 D、不怕牺牲、抵御外辱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的北宋汴京虹桥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拱结构,这种构造不仅很好地发挥了木材自身抗拉能力强的特点,而且使弧形的桥身有着相当大的跨越空间的能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京虹桥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罗马大竞技场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它的拱券构造很好地发挥了石材抗延展力弱、抗挤压力强的特点,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摘编自【日】佐藤达生《图说西方建筑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汴京虹桥和罗马大竞技场在“构造”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因素。
    (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结合上述探究,你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 20、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进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明日本文化(     )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取长补短,兼顾民族特点 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