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深入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人物

    思想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

    孟子

    王施仁政于民

    墨子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韩非

    “以法为教”“法不阿贵”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个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简析其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最后完成统一大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琅琊刻石:)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商鞅变法最重要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 3、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石窟艺术发展较快,在一些地方的山崖开凿了很多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这一时期石窟艺术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尊崇宣扬佛教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 D、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 4、我国北朝某农学家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该农学家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王羲之 D、袁隆平
  • 5、南北朝时期,部分南方人刚到洛阳做官时,几乎不碰当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等食物。然而多年后,他们的餐桌上出现了此类食物。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各地饮食趋于一致 B、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C、民族交融日益发展 D、华夏认同持续加深
  • 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消除了阶级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江南开发
  • 7、东晋时期,广州因为海上贸易的兴盛而富庶,称雄海内外,同时期还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性中心城市。东晋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南北政权的竞争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江南经济的发展
  • 8、下面是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C、加剧了中原政局的动荡 D、结束了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
  • 9、西汉时秦岭淮水以北有74个郡,秦岭淮水以南有29个郡,西晋时两地郡数则分别为86个、76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开始实现南移 C、西汉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 10、下表是东汉末年两位杰出政治家的作品。这反映了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龟虽寿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师表诸葛亮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 11、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青海、陕西等省份发现了一些萨珊王朝(224—651年)的银币和“波斯锦”,还有拜占庭金币等。这可用来说明(     )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通道 B、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C、游牧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 D、贵金属全面取代实物货币
  • 12、下表是东汉部分显赫高官的信息。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姓名

    人物

    简介

    窦宪

    汉章帝章德皇后之弟

    功比卫青及霍去病,但飞扬跋扈,后被灭杀

    梁冀

    汉顺帝之妻弟

    当朝第一权臣,甚至诛杀皇帝

    阎显

    汉安帝的妻族

    专断朝政,废皇太子,立少帝

    A、选官强调血缘关系 B、外戚专权危及统治 C、士族门阀专横跋扈 D、官僚政治陷于瘫痪
  • 13、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体现汉代某项政策的漫画。据此可知,该政策的实施(     )

    A、消除了朝廷与诸侯间的矛盾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发展
  • 14、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实行严刑峻法,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由此可见,汉朝(     )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C、否定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
  • 15、一队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因下雨误期,按照国家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于是铤而走险,“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大泽乡起义 B、国人暴动 C、黄巾起义 D、七国之乱
  • 16、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了70多万人,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统一了度量衡制度
  • 17、秦朝的度量衡器,由官府制作模具,加封鉴印,全国统一校验,并以法律规定度量衡器具允许误差的标准和超出标准的处罚办法。秦朝此举旨在(     )
    A、建立国家质量标准 B、抑制商业发展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巩固国家统一
  • 18、秦朝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据此推知,秦朝的县制(     )
    A、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B、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9、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B、皇权世袭的特点 C、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D、中央集权的加强
  • 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是秦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