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要把年轻一代培养成服从和效忠国家的公民。因此其在教育内容上扩大了范围,使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并要求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内容设置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新一代。在办学形式上,雅典既有国家办学,也有私立学校,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当然,这种教育仅针对男性,雅典妇女一般局限在家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程禹文《古代雅典的教育及其特点》

    材料二   13世纪末,欧洲各国世俗学校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近代西方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认识。
  • 2、材料一: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美国大城市处理污水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系统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发生变革的原因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用史实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B、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障。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以后,盟国在政治上互相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对迅速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下列能够佐证材料说法的史事是(     )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联合国的成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二战初期,高射炮击落一架敌机,平均需要5000发炮弹,但是在二战后期,使用雷达控制的高射炮进行防空射击,只需50发。这表明(     )
    A、战争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决定战争胜负 C、科技提升作战效率 D、战争催生和平思潮
  • 6、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美英两国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支持日本接手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变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美英两国的转变是由于(     )
    A、美英尊重中国领土完整 B、日本国力逐渐走向衰落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美英希望削弱日本在华势力
  • 7、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D、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 8、“在同盟国方面,德国企图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或‘中欧帝国’,……在协约国方面,英国的目的是要保住它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B、推动德国强大起来 C、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D、使英国保住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9、1870-1915年,美国教育经费由0.6亿美元增加到6亿多美元。同时,美国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将传统的专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的综合中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普及高等教育 B、满足人民群众升学需求 C、扩大国内市场 D、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 10、电影《唐探1900》讲述了1900年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悬疑探案故事。其中有华人修建太平洋铁路、钻凿石油井等画面,展现了华人在美国生存的困境与抗争。与这些现象相关的背景可能是(     )
    A、内燃机的发明运用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南北战争维护统一 D、经济大危机激化矛盾
  • 11、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与同一时期日本“黑船事件”的共同背景是(     )
    A、工业革命后列强全球扩张 B、宗教传播推动殖民侵略 C、封建制度阻碍技术革新 D、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 12、18世纪末,因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强征税款,巴西的米纳斯地区发生了“米纳斯密谋案”(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密谋活动);之后在1800年前后,部分生于巴西的欧洲后裔以“巴西之子”自称,抵触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拉美地区(     )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封建统治的终结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殖民体系的崩溃
  • 13、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又在伦敦指导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把同盟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     )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说明无产阶级斗争有科学理论指导 C、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D、推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 14、“大革命将和平游行、请愿、聚会和大规模集会这些比选举投票更加生动的参政议政形式牢牢地固定了下来,形成了法国乃至欧洲不可撼动的政治文化特色。”这说明法国大革命的作用是(       )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挫败了反法联盟进攻 C、影响了拉美独立运动 D、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 15、“1519年,他从西班牙出发……船队穿越大西洋,于1520年11月底进入欧洲人所说的‘大南海’,……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从而完成了人类环绕地球航行的壮举。”这一“壮举”(     )
    A、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B、有利于世界观念的逐步确立 C、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D、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16、8世纪中期,它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伊斯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而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材料中的“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 17、“罗马帝国规模最大的椭圆形角斗场,中央为表演区,地面铺有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可容纳近8万名观众。”这段叙述指的是(     )
    A、罗马大竞技场 B、雅典帕特农神庙 C、凯旋门 D、万神庙
  • 18、古埃及的农业生产依赖于尼罗河的灌溉,其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又决定了其实行的王权制度;尼罗河边的沼泽盛产纸草,这为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书写载体。这反映了(     )
    A、古埃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B、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C、古代埃及人已懂得用草来造纸 D、埃及长期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
  • 19、通过城市印记,感悟历史的变迁

    阶段

    城市 (部分)

    城市印记 (示例)

    ①15世纪末以前

    佛罗伦萨、巴比伦、雅典、长安

       ▲     

    ②16世纪初—
    19世纪末

    伦敦、巴黎、费城、北京

    伦敦, 英国首都, 在近代政治文化影响力巨大, 一度成为世界工业中心之一, 然而也有一段时间人口拥挤、污染严重。

    ③20世纪初以来

    纽约、莫斯科、上海、柏林、万隆、深圳

    纽约, 美国大都市, 经济、文化中心, 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总部驻地, 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总部也在此。

    (1)、从阶段①中任选一个城市,参照②③示例,(仿写)写一则城市印记。
    (2)、从阶段②和阶段③的城市印记中任选其一,分析有这样的城市印记的原因。
    (3)、请将“城市:人类  ▲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撰写一则小论文。
  • 20、以中国留学生为切入点的综合探究题
    (1)、【困局求变】

    材料一

    人物

    经历

    詹天佑

    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

    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

    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 翟金懿 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

    (2)、【赤子心声】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 著《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

    (3)、【破浪归航】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对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中美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4)、【时代浪潮】

    材料四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材料四中图表反映现象的认识。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