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2015年广西柳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015年广西桂林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017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二)
- 2017届湖南省祁阳县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2017届湖南省江华县水口中学江华县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19世纪60-90年代,长江上频繁出现外国军舰的身影,它们不仅是军事存在,更是心理威慑的工具。这种“浮动的炮台”使得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上不得不更加屈从于列强意志。这一状况始于(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津条约》签订 C、《北京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
2、以下为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的资料,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鸦片战争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
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一步步深入 D、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的侵略活动 -
3、1843年7月,中英两国签订的《海关税则》规定,关税按“值百抽五”交纳,而且“进口洋米、洋麦、五谷等皆免税”,这使得中国的关税税率降低了许多。关税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两国友好协商的结果 B、《南京条约》的规定 C、遵循贸易平等的原则 D、自然经济的解体
-
4、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说:“条约给英国开辟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即使开动兰开夏(注:“兰开夏”是英国纺织中心)的全部纺织工厂,也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的需要。”材料可用来说明( )A、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 B、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英国棉织品开始输入中国 D、中国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
-
5、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过程完整,思路清晰,表述简洁,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
6、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都是指谁?“果园的主人”指谁?“果子”指什么?(2)、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3)、历史学家钱乘旦在新书《西方那一块土》中论述:“西方文明的确有许多长处,值得他人学习,但也有不少短处,需被他人引以为戒。我们观察西方文明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文明不在‘那山’中,可以看得更清楚。”从客观角度评价西方“文明”国家在材料中的作为。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跃出这个“谷底”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摘编自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社会逐步“沉沦”的过程。(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说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3)、综上所述,概括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二十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
8、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如下图)。其中“第二段”短跑的鲜明特点是( )
A、谋求技术革新 B、谋求教育革新 C、谋求思想观念革新 D、谋求制度革新 -
9、某些通俗文史著作认为,由于《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遇刺,日方不得不将原定3亿两的数额减少到2亿;而日方参与者回忆录则记载是因为破译了中方电报,确认3亿两可能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减少。这说明( )A、通俗文史著作完全不可信 B、考辨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C、日方回忆录肯定真实可靠 D、年代久远无法确认历史事实
-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洋务派倡导者始终未能制定系统的建设方略,其改革初衷仅聚焦于巩固国防之需。”下列近代企业中最能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11、在清军和英法武装力量的联合进攻下,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A、八旗兵的腐朽不堪 B、太平天国的战略失误 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D、清军与英法联军的进攻
-
12、近代史上,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其中割占领土最多的是( )A、《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改订条约》 D、《尼布楚条约》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在进入到原始农耕时代后,生活丰富多彩。如表是黄河,长江和辽河三大流域的考古遗存(部分)。
遗存图片
遗存名称
遗存所在区域

大汶口文化图画文字
黄河流域山东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猪纹钵
长江流域江浙文化区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
辽河流域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还没有出现之前,人类的经济生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这种攫取经济是很不稳定的,亦没有可靠的生活保障。当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起来之后,人类就有了可靠的生活保障。在此基础上,发展手工业以及家畜饲养业,也就有了条件。当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富饲养业都相继发展起来后,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因此在精神生活上,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提示:从“遗存所在区域”角度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提示:从“遗存图片”“遗存名称”中获取信息思考)。(2)、根据材料二,早期人类原始农业出现之前没有可靠的生活保障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当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起来之后,人类就有了完整的生活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要求:以半坡居民或者河姆渡人为例,从生产,居住等方面说明)。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
材料三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出,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摘编自《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远古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从什么时期开始有这种现象?(4)、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请你分析火对远古人类有哪些作用。 -
1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 B、周文王 C、夏桀 D、周武王
-
16、出土于陕西岐山的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对“盂”(人名)的册封,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功绩,希望其忠诚,并赐予器物和人口等信息。周康王此举旨在( )A、世袭王位,天下为家 B、控制地方,巩固疆土 C、建立郡县,加强君权 D、设置行省,一统天下
-
17、假如你打算研究华夏族的起源,选择实地考察,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成都平原
-
18、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但依然使用打制石器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
19、四百多年前,砂糖曾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见证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今天我们就以“砂糖的旅程”为题进行一次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梳理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的传播】

任务二【揭示砂糖消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时间
消费对象
年人均消费量
产品属性
17世纪50年代
主要是贵族
1磅
稀有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7世纪80年代
以富人为主
5磅
奢侈品(主要是从美洲地区进口为主)
19世纪50年代
全民
25磅
必需品(加糖红茶成为平民的早餐,能迅速补充热量,工作之余的茶歇也使工人更能适应工厂的劳作强度)
——摘编自王倩《试论英属西印度糖业经济对近代英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任务三【完成项目式学习的作品】
材料一16世纪之后,中南美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大量黑奴被载去美洲甘蔗园工作,“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美洲土壤。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等
材料二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这无疑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摘编自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近代卷》
(1)、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时代背景和传播路线,简述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从西亚传播至欧洲、美洲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砂糖消费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3)、根据本项目的所有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20、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帕特农神庙
材料一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它建于伯里克利时代,被视为希腊建筑艺术的典范。神庙采用大理石建造,造型庄重宏伟……体现了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对理性、和谐的追求。
——朱龙华《希腊古典雕刻》

圣索菲亚大教堂
材料二532年,查士丁尼下令建造。为了显示他对基督教的虔诚,选择了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即方形平面。同时,又选择古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建筑典范万神庙的超大穹顶,使方形与大穹顶合二为一。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被西欧军队占领,教堂由东正教教堂改成了天主教教堂。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大教堂又被改成了清真寺,周围四个高高的宣礼塔,就是清真寺建筑的特征。
——《全球通史》

圣彼得大教堂
材料三圣彼得大教堂自1506年动工,历时120余年建成,由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大师参与设计。其巨大穹顶无需支撑物即可稳固覆盖,内部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生动描绘了人类与神的互动,人物形象充满力量与情感……这类建筑“不再像中世纪教堂那样强调高耸压抑,而是追求空间的开阔与光线的充足,以此展现人类的智慧与对现世生活的热爱。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帕特农神庙建造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形成多样建筑风格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潮及其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筑与历史的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