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巩固、发展、提高 C、协调、共享、绿色、发展 D、团结、友爱、至善、至美
  • 2、《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你认为这一时期指的是(     )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 3、歌曲是时代的记忆。大庆油田建成后,一首旋律豪迈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也随之诞生。这首歌曲“记忆”的时代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艰辛前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立 C、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见成效 D、新中国国防基础建设大发展
  • 4、1954年6月底,陈云就编制五年计划提出“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原则。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他提到“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这体现了“一五”计划(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C、以改善民生为主 D、作风急躁急于求成
  • 5、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

    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随着社会矛盾变化不断调整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需求 C、消除了国共双方的矛盾分歧 D、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6、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
    A、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7、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其中①处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     )

    A、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B、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D、崭新篇章,民族复兴
  •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确定了国旗、代国歌和首都 C、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 9、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

    1765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1785年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初

    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1825年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1851年

    英国建成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19世纪七十年代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1879年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883年

    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编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它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材料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订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0、

    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上重大改革进行的探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来参与完成。

    【知识梳理】

    材料一   日本大化改新:

    1.过程:日本以中国唐朝为模式,下诏规定: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贵族世袭制,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在经济方面,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实行公地公民制。国家还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最终确立了一套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体制。

    2.影响:使日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进而完成了社会转型。

    (1)材料一是某同学整理的日本大化改新知识结构,该同学整理的知识有遗漏,请仿照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方面进行补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完成了社会转型”的含义。

    【信息获取】

    材料二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1853—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国家赋税收入的2倍;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先驱赫尔岑创办《北极星》,旨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856年

    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

    1856—1861年

    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61年2月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二月十九日法令》,农奴制被废除。

    ——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所示信息,结合所学判断这场改革的性质。

    【客观评价】

    材料三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辩证评价明治维新。(史论结合)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这些改革中你获得了什么智慧?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历史。
  • 11、

    经济发展、思想变化和制度创新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欧洲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在①和②处分别填入合适的内容。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但丁(1265—1321)

    “人生来不是像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美德。”

    彼特拉克(1304—1374)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达·芬奇(1452—1519)

    “和其它科学一样,绘画是一门科学。”

    莎士比亚(1564—1616)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整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体现的核心思想。

    材料三   下面是近代以来部分绘画代表作品

    (3)从以上图1、图2中任选一幅绘画作品,写一份作品简介。(包括时间、事件、地位或影响)
    (4)以上材料分别从经济、思想、政治三个角度反映出欧洲社会变化,请你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归纳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展趋势。
  • 1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民和战斗人员之间的区别消失,农民、裁缝成为攻击的对象,空袭与炸弹给人们带来不眠之夜。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军事科技发展 B、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C、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 D、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 13、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对牛顿和达尔文成就的评价,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促进了科学进步 B、推动了音乐发展 C、推广了大众教育 D、揭示了文学本质
  • 14、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对美国独立战争有巨大影响 C、推动世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 15、1793年之后,法国历代国王的塑像被推倒,人们一律以公民相称,三千多个市镇在镇名前加上了“人民”两个字,这说明法国大革命(     )
    A、具有世界性影响 B、传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C、震撼了欧洲君主 D、确保了法国社会秩序稳定
  • 16、美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下图所示是美国某一阶段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美国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B、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C、图中b处标志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D、图中c处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 17、“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庄园(     )
    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在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中具有自主权 C、创造出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D、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一些权益
  • 18、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苏联的解体和苏、美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追求和倡导的主要潮流。这一潮流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航天活动,各航天发展国家的航天活动出现了新的战略调整和变化,航天活动的军用色彩出现淡化,民用色彩开始加重,和平利用和开发外层空间,造福于本国和人类的趋势日益增强。

    ——摘编自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发展中国航天事业》

    材料二 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面对西方超级大国的挑战,中国的航天人决心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旧中国战争频繁,政府封闭自守,几乎所有的机械产品都来自国外,航天领域更是缺乏人才与技术,犹如一张白纸,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顽强的航天人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毅然迈开了追赶世界领先技术的坚定步伐。几十年间,中国的航天事业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波折,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辛酸。今天,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事业已取得了辉煌成绩。

    ——摘编自张凯 《从中国航天的发展看世界太空进程》

    (1)、据材料一,指出航天活动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概括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例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并归纳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序号

    时间

    事件

    1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2

    1919年

    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

    3

    1953年7月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4

    1953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5

    1954年4月-7月

    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6

    1955年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7

    1971年10月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8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9

    2001年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

    2013年10月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实施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国家最高领导者)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后来,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

    材料二   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

    ——《阿拉伯文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说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所学,阿拉伯人在医学、文学上成就斐然。请分别写出医学、文学上的三部著作。
    (3)、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请你举例进行说明。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