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其门而不入”,最后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族联盟首领。从中可以看出禅让制的选拔标准是(   )
    A、德才兼备 B、军功卓著 C、血缘关系 D、门第高低
  • 2、下图是传说中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   )

    A、原始农业发展 B、华夏族的形成 C、禅让制的实践 D、早期国家产生
  •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黄河流域的陶寺都城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遗址、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等,它们凸显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
    A、继承发扬 B、博大精深 C、一脉相承 D、多元一体
  • 4、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 300—4 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 5、2023 年12月3 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良渚文化遗址中,贵族墓葬与平民墓葬在规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了(   )
    A、原始宗教礼仪出现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磨制玉器广泛使用 D、早期国家完全形成
  • 6、在恩格斯看来,“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旨在强调   (    )
    A、政治斗争推动阶级分化 B、阶级分化推动国家产生 C、经济发展导致战争频繁 D、国家出现推动阶级分化
  • 7、【新中国外交】
    (1)、材料一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2)、材料二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①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时期中国又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②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请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主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中,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外交策略、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科技文化等角度任选内容,确立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8、【图说历史】
    (1)、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刚刚成立不久,接受检阅的炮兵部队使用的还主要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炮,以及一些土炮,只能打击地面目标。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的导弹方队,已经是包括地空导弹、岸舰导弹、舰舰/潜舰导弹、反坦克导弹、核导弹等多种导弹在内的装备方队了。它们威武地通过天安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成就。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打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武器装备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亩产比常规稻增加20%左右,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从1976年的0.38%增长到1984年的23%。

    ——依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小路同学创作的宣传画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76——1984年我国水稻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综合材料,说明这幅宣传画的喻义。

    (3)、材料三

    邓稼先研制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台计算机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输进数据后,手摇算出结果。中国科学家凭借这种简陋的运算工具,进行了无数次模拟计算和分析,经过整整三年,基本绘就出原子弹设计蓝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4)、材料四  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开始了对华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科技强国的加快建设,美国正不断调整对华科技政策。中美科技的竞争仍在继续,智慧应对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摘编自陈淑梅《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与前景》

    根据材料四,中国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 

  • 9、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1999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依据材料一,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

    (2)、材料二  

       

    上图是阿文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时拍摄的纪念照片,请写出阿文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跃升,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请分析澳门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  两岸同胞期盼的时刻终于来临: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双手紧握。……习近平在会面中再次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台湾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

    ——摘编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8日

    材料三中我们“愿意同其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强调,我们要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0、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车票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B、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C、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第一 D、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 11、近年来,我国快递业迅猛发展,业务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300亿件。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C、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12、“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 13、1964年,毛泽东对法国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   )
    A、多边主义 B、全方位外交 C、不结盟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4、歌曲《2035去台湾》被广泛传唱:“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简单亲切的歌词表明了(   )
    A、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心愿 B、台湾旅游值得你拥有 C、团结与互助的民族关系 D、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 15、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说,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将米字旗插上海岛,今天五星红旗在此升起。报道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C、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回归祖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 16、到2022年,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1—8月,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48.5%,占广西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7%。这反映了广西(   )

    A、重视打造文化名片 B、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C、法治建设持续推进 D、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 17、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B、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 C、中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D、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果
  • 18、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
    A、运用和平手段 B、实行互助合作 C、实现经济恢复 D、消灭剥削阶级
  • 19、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的邀请东渡日本,先后五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

    (2)、材料二  当海外商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当时称为“抽解”,最早没有这项规定,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开始施行,税率为“二分”,即20%,采取实物收税的办法。……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从市舶司的设立和税率的调整两方面推断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

    (3)、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4)、材料四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从“开放与交流”角度自定一个论述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20、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留下丰厚遗产,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姚老师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任务一【识读图片——维护国家统一】

    同学们找到了以上历史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应对边疆危机,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有哪些?并简述其共同的历史影响。

    (2)、任务二【实物遗迹——见证皇权集中】

    在明成祖年间,文渊阁是供翰林院官员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的工作场所

    故宫养心殿南的一排小房屋,是清朝大臣下达圣旨、处理奏折、商议政事的办公场所。

    故宫博物院的这两处建筑,见证着明清两个朝代为强化君主专制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任务三【文献史料——品鉴典籍荣光】

    ①《梦溪笔淡》书影

    ②《红楼梦》书影

    ③《千金方》书影

    ④《明史》书影

    ⑤《资治通鉴》书影

    ⑥《农政全书》书影

    ⑦《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⑧《本草纲目》书影

    根据典籍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展板一完成展板二和三的初步设计。并说明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

    展板一

    主题:文学著作展品

    展品:②⑦(填写相应序号即可)

    展板二

    主题:    ▲    

    展品:    ▲    

    展板三

    主题:    ▲    

    展品:    ▲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