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日益加强,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哪种更替首领的制度?   写出当时在这一制度下推选出的首领 (至少1位)。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指出当时“诸侯”的人员构成。
    (3)、结合材料三,分析春秋争霸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资料二:……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

    材料三   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而且能储存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1)、请分别举出材料一的图一图二中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
    (2)、依据材料二中的资料一和资料二,指出石器制作技术所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陶器的用途。并据材料三,归纳出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 3、“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
  • 4、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A、秦灭六国示意图 B、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 C、秦长城四至示意图 D、灵渠示意图
  • 5、“虽然他的帝国最终只维系了14年,但他的制度却成为后世所有帝王将相参照模仿的对象。”材料里的“他”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贡献是(     )
    A、修筑长城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车轨宽度 D、实行郡县制
  • 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工具改进,农业发展 D、诸子百家,思想争鸣
  • 7、“□□□□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七雄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 8、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有利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无为而治
  • 9、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相关著作是(     )

    万物运行都有其规律;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 10、下面是某老师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C、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11、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 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春秋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
  • 12、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玉器 D、传播甲骨文字
  • 1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 14、学者费孝通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汇集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他们是(     )
    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禹 C、蚩尤和尧 D、炎帝和黄帝
  • 15、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 4300—4000 年,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 16、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逐步形成了(     )
    A、社会分化 B、早期国家 C、统治阶级 D、早期城市
  • 17、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稻叶、稻秆以及农业工具骨耜。据此可以判断(     )
    A、河姆渡人从国外引进水稻 B、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水稻种植已经扩展到全国 D、水稻种植是唯一的生活来源
  • 18、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     )
    A、能人工栽培农作物 B、具备了审美观念及爱美意识 C、懂得制作彩色陶器 D、能制作磨制石器
  • 19、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 B、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北京人种植粟的场景 D、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衣服
  • 20、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请列举除曾国藩外的主要“洋务官僚”(至少两人)。
    (2)、材料一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梦想(君主立宪制)进行了哪次探索?其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改变?
    (4)、据材料三,历慎思同学得出“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的观点,你是否同意小历的观点?结合所学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