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廖冰兄绘制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配文是“第一期抗战,民众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战,军民一齐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该漫画的标题最合理的是(     )

    A、正面战场 B、游击战术 C、全民抗战 D、国际支援
  • 2、这次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
  • 3、以下所列为《新青年》刊登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新青年》(     )

    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1915年)

    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1917年)

    军国主义(即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1919年)

    A、背弃了救亡图存的目标 B、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 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密切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 4、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流传这样的民谣:“年年官兵战,到处土匪乱。战的中国真难看,乱的人民不安然。”“田产又有兵匪忧,做个农民不如牛。”这可用于说明(     )
    A、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 B、日本全面侵华的破坏 C、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 D、推翻君主专制紧迫性
  • 5、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中直接加剧了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的内容是(     )
    A、赔款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B、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 C、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D、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 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这些规定(     )
    A、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 B、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D、体现反封建压迫色彩
  • 7、1842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在推行洋务新政的过程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目标。这一转变可以说明(     )
    A、救亡自强的初步提出 B、民族富强的目标逐渐实现 C、国家出路探索的深入 D、学习西方由技术转向制度
  • 8、据记载,清代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杭州东城也是“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江宁织缎之机有百余种名目。这体现了,清代(     )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江南地区小农经济瓦解 C、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出现 D、手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 9、下图所示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发行的邮票。由邮票中的信息,可以推断出(     )

    仿印票·仅用于文化宣传

    A、郑和下西洋旨在传播中华文化 B、明朝时期开辟了亚欧的新航线 C、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明朝的对外交往以经济为核心
  • 10、元杂剧用语多为市井语言,所写之事也多为市井琐事。元杂剧的这一特点源于(     )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主流思想的影响 D、民众素质的提高
  • 11、岭南地区的百姓尊奉冼夫人为“圣母”,以保境安民。隋文帝杨坚派官员安抚岭南向她出示陈后主的信,在确认陈亡隋兴后,冼夫人立刻率众归附。这一举动(     )
    A、首次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疆域 B、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保证了隋王朝的长治久安
  • 12、东晋南朝时,除以水稻为主外,北方的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稻麦轮作制,麦类成为南朝重要的粮源。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 B、南方经济已经超越北方 C、北人南迁影响农耕发展 D、新物种传入改变经济格局
  • 13、在边境贸易中,汉政权严禁铁器、铜出境,甚至铜钱也在禁止之列,并把母畜列为违禁物品。上述规定折射出汉代(     )
    A、民族交融步伐放缓 B、生产资料比较匮乏 C、面临较大边防压力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14、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他意在说明郡县制(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D、能够消除内乱
  • 15、“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
    A、老子 B、韩非 C、墨子 D、孟子
  • 16、下图为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其中5为石铲、6为镰、7和8为石磨盘。据此可知该地区(     )

    A、劳动生产工具已成熟 B、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C、采集渔猎占主导地位 D、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事件
    西周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瓦解
    商鞅变法
    秦朝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实行郡县制
    汉朝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光武中兴
    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元朝实行行省制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0字左右)

  • 1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材料二     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叫司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据《古矿录》记载,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以及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北宋时应用于航海。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材料三   据清代史料记载,若使用雕版印刷术印刷《史记》需要花费白银1450余两。而在当时刊刻大小活字15万余枚需用白银1200余两,其他活字印刷必备物品又需白银约一二百两,总共只需花费1400余两白银即可制造一套活字印刷设备,各种书籍皆可资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蔡侯纸”的优点。(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指出指南针用途的变化,并说说如何理解“人类的世界因为这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 19、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孝文帝亲政以后,继续推行汉化政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平城位置偏北,天气寒冷,暴雪风沙天气常见,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还不免遭受北方柔然与荒年饥馑的威胁,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迁都后,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大融合也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及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论述的制度是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简述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 20、十月革命的实践,验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表明十月革命(     )
    A、改变了世界格局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具有世界性影响 D、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