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材料四:自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着力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截至2014年底,国家对新疆的财政补助合计16918亿元,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906个。2010-201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1%,增速跃至全国第4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摘编自《新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

    请回答:

    (1)写出“华夏民族”的一位人文初祖。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魏主变北俗的主要措施。

    (3)从材料三图片反映的史实中,可以解读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信息?

    (4)依据材料四,归纳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条件。

    (5)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 2、中国历史上“丞相”的名称一直在变,如秦汉时丞相为文官之长,隋唐时尚书令地位最高,明代称宰相为“内阁大学士”,清代时“军机处大臣”中的“领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这些现象反映的是(     )
    A、秦朝设丞相,清代废丞相 B、丞相一直位高权重 C、皇帝通过倚重丞相加强统治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3、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①唐蕃会盟碑②玄奘西行③郑和下西洋④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4、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以上行政机构的设置属于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 5、下图所示为唐朝发明并推广的两种重要生产工具,它反映了唐朝

    A、手工业水平高 B、重视农业生产 C、矿冶业规模大 D、商业十分繁荣
  • 6、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一道政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其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汉朝实行分封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汉朝土地兼并严重 D、汉武帝鼓励开垦荒地
  • 7、他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上文的“他”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年)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中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与上面表格中哪个事件有关?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
  • 9、

    2022年2月24日,俄乌边冲突升级.冲突触发地缘政治动荡,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在充斥着霸权争斗和奴役剥削的全球化道路上,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还将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马铃著、玉米、等作物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啤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

    ——摘编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建立了世界霸权。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实现了工业化,英国的霸权达到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国霸权转移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见下图

    (3)写出材料三图中的两大军事集团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形容为“绞肉机”的是哪次战役?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来了。美、英盟军抢滩登陆,苏联军队的进攻所向披雕,龟缩在柏林避弹室里的希特勒已成为瓮中之鳖。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材料四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材料中“美、英盟军抢滩登陆”指的是什么事件?举一例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在政治上互相配合的事例。

    材料五

    (5)依据材料五年代尺,指出20世纪下半叶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当今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 10、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材料一 如下图

    1926—1928年中共党员比例情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26—1928年中共工农党员比例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

    【时空观念】

    材料二 如下图

    新中国                                             新征程                                          新时代

    1949年                                                         1978年                                                  2017年

    开国大典                                                                                     中共十九大会场

    (2)材料二中场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启新征程的伟大时刻。根据所学知识,将“          ”处补充完整,并任选一个场景,简述其“新”的含义。

    【唯物史观】

    材料三 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说:“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严肃认真、光明磊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我们要恢复党的优良传统,要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必须贯彻在党的全部实际活动中。为刘少奇平反,以及为一系列冤假错案——平反,正是为了使党和人民永远记取这个沉痛的教训,使这类错误永远不致重演。”

    (3)刘少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反映了当时什么政治原则受到践踏?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为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平反是对党的哪些优良传统的恢复和继承?

    【史料实证】

    材料四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

    (5)第一阶段“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我国政府的哪一举措?请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

    【家国情怀】

    材料五 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展宣传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的运动,时代呼唤英雄人物,英雄人物应运而生,这个期间各条战线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优秀集体,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就是这期间涌现出的光辉榜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6)材料五中人物体现了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 11、如图是一幅《山姆大叔(指美国)忙坏了》的漫画。该漫画可用来说明美国(     )

    A、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 C、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D、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
  • 12、诸葛亮说:“曹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刘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能验证这一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3、甘肃林家遗址(距今约5300—4600年),发现了墓葬中的男女骨骼、半地穴式房屋、粟粒标本、家猪骨骼、通体磨光的石质镰刀。据此可知,林家遗址(        )
    A、为旧石器时代研究提供证据 B、定居人口已经发展原始农业 C、生产生活面貌接近河姆渡人 D、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 14、

    2023年年底,一股“尔滨”热将本年度的旅游业推向高潮。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西湖图》

    南宋时期,类似左图的城市“图经”“地经”大量问世,图中标注有道路、里程、旅店、景点等信息,广受时人欢迎。

    (1)材料一反映了南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还出现了哪些社会新气象。

    材料二   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包租了一列火车,将570名旅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4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被视作近代旅游业的开端……1846年,托马斯·库克带领一旅行团乘火车和轮船到苏格兰旅行。他成功地把铁路、水路和地上交通设施紧紧联系在一起。

    —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托马斯·库克在推进近代旅游业发展中用到的新式交通工具。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材料三   新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简表(1949-1999年)

    时期

    阶段

    概况

    1949年10月至1964年5月

    拓荒阶段

    1955年初到1957年10月,共接待各国自费游客3385人,其中80%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

    1964年6月至1978年12月

    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外国游客几乎断绝;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游客才有所增加。

    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

    “双轨制”发展阶段

    按计划完成国家旅游接待任务,外宾接待实行“定点”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率先成为旅游开放城市。

    1984年10月至1999年底

    市场化发展阶段

    从1995年开始,“双休日”旅游消费不断增加,国内度假型旅游产品开始盛行。1999年入境旅游人数7279万人次,外汇收入141亿美元。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新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阶段,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5、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奠基】

    材料一   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文字资料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图片资料

    (1)材料一中,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并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文明的成果】

    材料二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

    ②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山林得到开发,耕地逐步增多。

    ③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后来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多国。

    ④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再进行手术。

    ⑤唐朝时,发明推广曲辕犁。它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

    ⑥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2)将材料二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

    中医成就造福人类:

    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三

    (3)写出材料三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两位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材料四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5月27日)

    (4)材料四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华文明?

  • 16、20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介绍、出版外国木刻作品得到进步美术青年的积极响应,国内兴起了新木刻运动。下边三幅新木刻运动时期的版画作品可以提炼出的主题是(     )

    《怒红吧中国》1935               《黎明》1934                                     《怒潮》1947

    A、宣传救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 B、批判封建愚昧,呼唤思想启蒙 C、欢庆中国新生,赞颂伟大建设 D、揭露社会黑暗,呼吁改善民生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一条香烟几乎等于德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西柏林工人清除马路上的瓦砾。一无所得,还买不到半支香烟。统治阶级忙于转嫁经济危机,人民群众更苦不堪言,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苏联正在采取拖延战术,以便利用西欧各国的困难策动共产主义革命……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

    ——摘编自社正艾、陈思《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材料二:1960—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和100%,而美仅增长61%,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但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阿登纳指出的那样:“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属。”

    ——摘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认为“必须加速复兴欧洲”的原因。为此,美国出台了哪一项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西欧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8、就全世界而言,现代化过程是各国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相互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少数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如果从 1750年算起的话,欧洲和北美陆续开始工业化,而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滞后了100-200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

    材料二: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从 70%下降到50%,花了8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年时间,苏联花了33年的时间,而中国从1978年到1995年,仅花了17年时间。在这17年中,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49,大大高于英法美国家的增长速度,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堪称为东亚奇迹。

    材料三: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整个国家或地区带来重大变化,而且也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加速促进劳动力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而结构变化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工人技能的改善,教育的发展,组织的改进以及国际贸易的更大程度的开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利益与使命》胡安刚、杨帆

    (1)、材料一中“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所指哪个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 19、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0、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八字方针的调整 D、对“四人帮”进行隔离审查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