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明探源,智慧传承。请你和同学组成探访小组,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世界古典文明的探寻之旅,并完成相应任务。

    任务一 第一组同学以“文物会说话”为主题,搜集了下列文物图片

    任务二:第二组同学以“文明的传承”为主题,搜集了如下文字材料

    罗塞塔石碑记录着托勒密埃及的国王以三种文字颁布的诏令。文字分别是古希腊文、埃及民众用语通俗体(世俗体)和埃及祭司专用的圣书体(象形文字)。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利用仍可理解的古希腊文,解读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并撰写出《罗塞塔石碑释读之书》,今收藏于法国商博良博物馆

    ——摘自《文件中的历史》

    任务三:第三组同学以“文明的交流”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地图材料

    (1)、请仿照以下示例,从图②③中任选一幅,对文物进行介绍。

    图①:嗨,大家好,我是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2)、将任务一中同学们搜集的图片按其所代表的文明类型分成两类。(填序号)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释读之书》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概括出《罗塞塔石碑释读之书》的历史价值。
    (4)、根据地图并所学知识,写出与地图相关“帝国”“宗教”的名称。并举例说明该“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有何认识?
  • 2、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既有提出“人学”与“神学”对立的学者彼特拉克,也有注重对人物个性进行细致入微刻画的画家乔托,还有认为“人”是主人的史学家列奥那多·布鲁尼。这说明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     )
    A、神权至上 B、人文主义 C、三权分立 D、民族主义
  • 3、某法典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在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方面,该法典也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查士丁尼法典》
  • 4、罗马建立共和国建立的时间可以表示为(     )
    A、公元前6世纪初 B、公元前6世纪末 C、公元前5世纪初 D、公元前5世纪末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它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他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股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在……精神的鼓舞下,航海家们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们远渡重洋,开辟航路,发现新大陆,寻找黄金,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政治主张的提出者是谁?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哪一朝代主要践行了“齐之以刑”的治国思想?
    (2)、材料二中“思想文化运动”是哪一事件?材料中“一股清新的气息”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中“再生”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结合所学回答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的共同影响。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法兰克王国改革后)无数大小领主们在行使政治权力,他们在各自的领地是公法和私法的统一执行者……封建主义就其政治组织形式和内容而言,权力显然是分散的,如严复所言,“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

    ——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朱寰《世界中古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的制度革新。
    (2)、材料二中的“拂特之制”指哪一政治制度?领主们“在各自的领地”通过哪一机构执行“公法和私法”?
    (3)、举一例拜占庭帝国“已有的辉煌成果”?材料三中“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综上,你有何感悟?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世纪……在西欧逐渐流行开来。的主要居民是佃户,领主依靠向佃户供份地,对佃户进行劳役剥削;里除了极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外,大部分生活用品都依靠佃户的生产劳动来获取。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不仅适应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孕育了许多近代因素:追求成功、满足欲望的新观念出现了;市场意识得到了认同;雇工、按劳取酬等原则普遍实行;产生了市政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挑战封建势力的重要力量等。

    ——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

    材料三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一中的指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组织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城市兴起孕育的近代因素有哪些?(至少回答两点)这些因素最可能在14-15世纪西欧的哪些生产组织中普遍实行?
    (3)、根据材料三,归纳城市兴起的重大意义?
  • 8、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史实

    影响

    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亚历山大东征

    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

    遣唐使来华

    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后进行大化改新,促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阿拉伯人传播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带一路”

    有力推动了参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沿线跨境贸易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

    选择上表中相关中外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以“_______________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流。”为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约200字。)

  • 9、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

    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

    A、幕府统治由此开始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倒幕运动取得胜利 D、天皇大权独揽
  • 10、某校初三同学正在学习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下列选项中,与本次学习无关的是(     )
    A、国王与教会的支持 B、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C、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 D、选拔官吏的需要
  • 11、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则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成为罗马法制建设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渊源的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万民法》 D、《罗马民法大全》
  • 12、某历史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封君封臣制、“什一税”、城市自治。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亚洲 D、封建时代的欧洲
  • 13、从早期人类的出现到15世纪末期,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下列事件处于封建社会的是(     )
    A、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B、印度建立种姓制度 C、颁布《十二铜表法》 D、苏格拉底之死
  • 14、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这里的“精神”是指(   )
    A、《汉谟拉比法典》 B、种姓制度 C、雅典民主政治 D、罗马教廷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20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内忧外患”具体指什么。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制器之器,师其法后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

    (2)根据材料二,李鸿章认为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们掀起了什么运动?他们掀起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有志之士代表哪一政治派别?

    材料三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炮房

    (3)材料三所示的企业,是在洋务运动中以哪一口号为指导创办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类企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性质是什么?19世纪70年代起,为辅助前一阶段的事业,提出了什么新主张?基于这一新主张,又创办了一系列什么类别的企业,请试举一例。

    材料四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该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尽管该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哪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 16、看图回答

    图一《南京条约》签订

    图二《马关条约》签订

    图三《辛丑条约》签订

    (1)上述图片分别与哪次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战争的发动者。

    (2)上述图片对应的战争分别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条约的签订有何共同之处?

  • 17、1909年,许指严在其创作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中写道:“西历二千零九年,中国盛强。‘电器大王’黄震球发明各种高科技武器,带领人们打败前来侵略的西威国……建立大同世界。”该作品(     )
    A、表达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 B、有利于白话文的使用和推广 C、折射出近代中国危机下的民族自信 D、反映了近代中国科技的进步
  • 18、1898年,四川富顺人宋育仁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分“学会讲义”、“海外近事”、“中国近事”、“蜀中近事”等栏目,介绍先进思想,启蒙民众。此报刊创办后,最有可能刊载的内容为(     )
    A、扶清灭洋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19、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款数额与中日政府年财政收入对比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 B、中日经济差距急剧缩小 C、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D、日本开始推行对外扩张
  • 20、据学者研究:京师同文馆 “培养了一批早期外交和科技人才,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这表明其历史作用是?(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实现了教育全面西化 C、导致了传统教育的衰落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