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果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商朝,下列物品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 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汤建立商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

    武王伐纣

    使西周走向灭亡

    C

    启继承王位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D

    西周初实行分封制

    缩小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A、A. B、B. C、C. D、D.
  • 3、

    中国近代的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文献、建筑•法律”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   【文献呈现潮流】

    (1)一组同学整理出上面文献名片。请比较它们在经济主张上的不同之处。

    展板二   【建筑承载历史】

    图一三元里古庙

    图二   总理衙门

    图三 京师大学堂

    图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2)二组同学展示了一组历史图片,请你根据示例任选一幅图片进行解读。(示例图片不可选)

    (示例:图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展板三   【法律见证变化】

    文献一: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

    文献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

    院……

    第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3)三组同学搜集到上面两部法律文献,比较文献规定的总统权力发生的变化,分析文献一颁布的重要意义。

  •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注:远方的国防战略事务)。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提出购买外洋船炮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故今日之责任(挽救民族危亡),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摘编自1900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据材料二回答梁启超为了担当“今日之责任”进行过什么探索?他的积极探索对当时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努力。

    材料四:循斯现象,于人身则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

    ——摘自《敬告青年》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篇文章的发表吹响了哪一事件的号角?“种种之思想”在该事件中表现为哪些思想?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声称:“(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厅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材料一中为了“狠狠地教训它”,英国的举动是什么?结果怎样?

    材料二: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材料三:在19世纪末的某历史事件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凶狠残暴也是世所罕见,充分显露出日本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本质。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结合材料三,举例说明日本的野蛮罪行。与之相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4)你同意材料四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 6、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被迫进行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近代化,近代化也经历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阶段,不同层面阶段提出不同主张。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A、“民主”“科学”→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求富” B、“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C、“民主”“科学”→“自强”“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 D、“自强”“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求富”
  • 7、“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的都督,并派兵南下。为此孙中山和黄兴等发起了(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 8、《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立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地理学研究开始兴起 B、官方开始关注边疆危机 C、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潮流
  • 10、《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是列强侵华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两个条约的最主要不同点是 ( )
    A、允许列强在华设厂 B、割地面积 C、赔款数量 D、开放通商口岸
  • 1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 12、

    请结合所学完成以下探究题。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只是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封建势力过于强大,他们又不去也不可能到工农群众中去寻找力量,甚至害怕和敌对群众,这使得这场运动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之际,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

    ——摘编自《中国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器物上的不足。(     )

    B.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

    C.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和局限?

    【制度变革】

    材料三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3)材料三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四中的“革命”有何历史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4)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新的征程】

    材料五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5)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地点和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13、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战争开始】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据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香港的水坑口街更名,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香港的很多地名都反映了那段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     )

    (2)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侵略加剧】

    材料二: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典。与此同时,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政府遭到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西直门墙上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3)指出材料二英法两个强盗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材料三中的“割地”具体指什么?这一行为的危害是什么?

    【陷入深渊】

    材料四:“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5)材料四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中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4、我国的近代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新旧民主革命最大的区别是(     )
    A、指导理论不同 B、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任务不同 D、奋斗目标不同
  • 15、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思想文化上感觉不足。”由此得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     )
    A、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 B、道路曲折最终失败 C、借鉴了各国探索成果 D、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 16、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
    A、清朝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 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 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之法
  • 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西方通过条约影响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离常轨,改道变形。“改道变形”指的是中国(     )
    A、封建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继续推行 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时间

    重大事件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A    , 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1919年

    ①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列强无理拒绝

    1919年5月4日

    ②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

    1919年

    ③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

    1921年7月23日

    ④中共一大召开,先在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了   B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重中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   C   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1923年春

    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之后中国共产党对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请完成ABC处的知识填空。
    (2)、回答表格中①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②③事件对于④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阅读表格内容,分析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之后,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4)、请你给上述表格添加一个合适的主题。
  • 1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形势动荡不宁,人心思变的20世纪初,以      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斗士开始热情地向中国人民宣扬自由、民主和革命的思想。在      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英勇的战斗,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

    ——方敏《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的“实际行动”。如何理解“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二中的信息填写完整,并概括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两面旗帜的人物,并简要说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间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感悟。
  • 20、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屈辱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摘编自《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产品总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出自哪一条约,与材料一相比,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它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的结果?
    (4)、造成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对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上一页 135 136 137 138 1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