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列宁认为,1917年3月以来俄国“二元执政”的局面,是一个需要尽快结束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主张(     )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粉碎外敌武装干涉
  • 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此推理,其顺序应当是(     )
    A、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
  • 3、开始实施的一百多年后,这部法典依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拿破仑还把它用到许多被征服的国家中,它甚至影响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影响深远且传播广泛 B、总结了革命以来立法成果 C、体现了自由平等原则 D、推动了拿破仑的对外扩张
  • 4、某历史学家指出,它就像一个倒退着往前走的人,眼睛盯着过去,但最后却能彼此妥协,融合出一个新的存在:现代政治制度、工业化……据此可知(     )
    A、美国的民主进程 B、英国的政治变革 C、法国的社会转型 D、日本的社会改革
  • 5、这幅木雕(如图)最先出现在1493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的封面上。图中,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德坐在左边(美洲)小岛,岛上土著人正纷纷逃离。该木雕画(     )

    A、使流行的“地圆说”得以最终确证 B、展现了西班牙贩卖黑奴活动 C、表明西班牙国王亲历美洲发现过程 D、体现出新旧大陆间文明碰撞
  • 6、如图所示为古代某帝国全盛时期的疆域。该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7、中世纪的欧洲流行一种臣服礼,封臣解下佩戴的武器,脱帽下跪,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这一仪式流行于(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阿拉伯帝国
  • 8、20世纪20年代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札、这就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一表观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惊慌失措。

    ——搁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招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共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定《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依据材料一,概括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3)、材料三图示红船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次会议有关?依据文字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或五四运动与中国非产党诞生之间的联系。
  • 9、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一组织的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结束了“朝代国家”形态,而代之以“共和国家”的形态……否定了历代相沿的专制体制,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

    ——摘编自岳世平《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贡献)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材料三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招吾民。

    ——摘自孙中山《讨袁檄文》

    (1)、材料一中的“这一组织”是指哪一革命组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组织的成立有何积极作用。并概述“三民主义”与“这一政治纲领”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图,指出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的革命形势。依据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爆发于哪一年。并概括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作出的重大页献。
    (3)、材料三中的“民贼“是指谁?为“拯吾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哪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战争的影响。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图B

    材料二 为了自强,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折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四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带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局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康有为、梁启超设计的建设中国的方案是全方位的近代化,涉及政治制度、工育业、军事、文化教育等,他们大张旗鼓地要全面地改造中国。他们……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摘编自汤志钧《戊戌交法史》

    (1)、材料一中图A是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在该条约中,英国获得了其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随后,清政府在与英国等国签订的《》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图B中①地是 , 1895年,在此处爆发的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中日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该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材料二中“清政府部分官员”,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运动”的主要举措,并概括该运动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现。指出“康有为、梁启超设计的建设中国的方案”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三,谈一谈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
  • 11、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脊;全国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达30万以上。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是(     )
    A、寻找同盟者 B、发展党的组织 C、明确党的最低纲领 D、领导工人运动
  • 12、“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胡适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主张男女平等 B、倡导文学革命 C、讴歌十月革命 D、提倡个性解放
  • 13、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内阁更是如同走马观花,共变更37次,改组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此外还有4个摄政内阁在短时间内行使过执政权,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反映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A、国力强盛 B、政局动荡 C、社会黑暗 D、民生凋敝
  • 14、《辛亥革命史稿》中明确地认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国第一个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秋瑾被捕遇害是在(     )
    A、安庆起义中 B、萍浏醴起义中 C、二次革命中 D、黄花岗起义中
  • 15、历史进入20世纪,资炉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迎传播,出现了一批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邹容的(     )
    A、《革命军》 B、《警世钟》 C、《猛回头》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16、爱国华侨谢缵黍所绘的《时局图》(见下图)反映了当时(     )

    A、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B、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落实 C、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17、"中国是战胜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战败方的侵略要求,而作为战争的战败方,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不仅夺去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广西起义 B、汉阳起义 C、中法战争 D、护法运动
  • 18、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内乱毁梦”是指(     )
    A、金田起义 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C、天京事变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19、阅读以下材料

    请从上表中选出两个你认为有共同点的历史人物,结合其事迹,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0、

    历史发展离不开改革或革命,人类社会就是在除旧立新中逐渐进步的。依据以下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抽签任官法”为公民在古代的社会条件下,提供了一种平等的参政机会,它成了落实“多数人统治”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抽签任官法”意在保证每个公民参政机会之平等,却牺牲以能力选拔人才的原则,实在是得不偿失。

    ——摘编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抽签任官法”的利弊。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抽签选举能否实现雅典的多数人的统治?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89年5月

    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组成的国民议会代表进行宣誓,要求制定王国宪法

    1789年7月

    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国家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1789年8月

    制宪会议讨论并草拟《人权宣言》,明确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1791年6月

    发生国王逃跑事件,巴黎群众多次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废除国王路易十六

    1791年9月

    群众性的共和运动平息后,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通过,规定了法国的性质和体制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编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大革命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说明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具有世界性影响?

    材料三:

    (3)上图是英国时间坐标轴,指出A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据图概括近代英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上一页 133 134 135 136 1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