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2015年广西柳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015年广西桂林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017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二)
- 2017届湖南省祁阳县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2017届湖南省江华县水口中学江华县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这两大历史事件都(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新生人民政府权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
2、 藏族爱国人士阿沛·阿旺晋美曾提及:"(这)标志着西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标志着藏汉民族团结关系的增强,同时,西藏人民也从此走上繁荣幸福的道路。"这一说法基于西藏( )A、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B、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现和平解放
-
3、 这是电影《长津湖》观后感之一;零下40度的严寒里,一支支保持着战斗姿态的"冰雕"凝固在朝鲜北部的山峦间。这些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铸就的"冰雕",不仅是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战争奇迹,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精神传承在二十世纪的璀璨结晶。这突出彰显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A、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精神 B、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C、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 D、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美德
-
4、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五星红旗,随后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之后群众游行开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这段描述主要展现的是开国大典的(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
5、1949 年 9 月 26 日《人民日报》报道,何香凝先生说:"(文献)这是体现全国人民意志的产物,因而也完全同意。"该报道提及的文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
6、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形成题目,写一篇80—120字的历史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体现联系,行文流畅,表述完整。)
-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今日之责任(挽救民族危亡),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摘编自1900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循斯现象,于人身则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
——摘自《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回答梁启超为了担当“今日之责任”进行过什么探索?他的积极探索对当时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哪些努力。(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篇文章的发表吹响了哪一事件的号角?(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是什么? -
8、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自强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材料二: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中国过去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1)、材料一的情况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材料一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企业创办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如何评价这次运动?(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4)、回首中国的屈辱史和探索史,你有何感悟。 -
9、中国近代历史是伴随着血与火、侵略与反侵略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当我们走进行宫的时候,火声“啪啪”地响着,很使人震惊,并且穿过重重的烟雾,太阳照耀中天,使一些花草树木,都带了一种憔悴的病色,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的军人们的面庞上……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
材料三 马克思说:“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一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为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皇家园林被毁、大片领土被割占,中国仍处在劫难之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是被什么事件打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列强哪一次侵华战争期间?(3)、材料三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4)、看完材料四,你有何感想? -
10、下列文字是1919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A、戊戌变法的内容 B、辛亥革命的成果 C、五四运动的性质 D、北伐战争的进程 -
11、“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该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A、原因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
12、设计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王林同学设计的探究主题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新时代的曙光
-
13、章炳麟驳斥立宪派不可革命的谬论,阐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的著作是( )A、《革命军》 B、《警世钟》 C、《猛回头》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问题。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武王秦皇”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让两位功勋卓著的皇帝聊聊往事,吐吐心声。周武王:始皇,你看看我这一大家子,我分封的同姓子弟这么多人,亲属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成了仇敌,互相打仗,没有一个人把我放在眼里,我真管不了啊。秦始皇:武王,看来你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推行①(制度名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还在中央实行②(制度名称),让百官都听我的话,加强了我的权利!你可要好好想想办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你的统治会产生很大的威胁。周武王:我这一大家子的亲人和功臣,现在都不听我的了,我发个政令他们也不往下传达,这该怎么办啊?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我曾被文字混乱的问题困扰了很久,后来,在我的强制命令之下统一了文字,那些不听话的儒生和方士都被我活埋了!周武王:始皇英明。
(1)、请将上述对话中①②处补充完整。(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制度有何影响?(3)、根据对话分析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获得全胜58次,未获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材料二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成效显著,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材料三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废除了旧时的世卿世禄制,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连坐法的实施也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
(1)、材料一反映了秦军的战况是怎样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该战况的取得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有直接关系?(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商鞅虽死,但新法并未被废止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影响。 -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 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重视继承者的哪些方面?(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个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怎样的效果? -
18、下图是“秦的暴政”的漫画再现,其具体反映的是( )A、秦朝兵役繁多 B、秦朝徭役繁重 C、秦朝刑法严苛 D、秦朝文字多样
-
19、公元前220年,秦朝修筑驰道,后遍布关东六国故地。秦朝还修筑了通往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境内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新道”。以上措施(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拓宽了国家疆域 C、防止了匈奴南下 D、巩固了国家统一
-
20、秦统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更在于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成为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材料主要强调了秦的统一( )A、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C、促进大一统局面的确立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