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尺规作图: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和∠α,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两边分别等于a,b,这两边的夹角等于2∠α.
要求:不写作法,只画图,保留作图痕迹.
-
2、如图所示,在长方形ABCD中,AB=4,AD=5,延长边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当△ABP和△DCE全等时,△DCE会闪烁一下(闪烁时间极短,忽略不计),则△DCE首次闪烁与第二次闪烁的时间间隔为秒.
-
3、如图所示,AE⊥AB且AE=AB,BC⊥CD且BC=CD,那么,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图中实线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
-
4、已知∠α和线段a,用尺规作△ABC,使∠A=2∠α,AB=2a,∠B=3∠α.作法如下:
①在AN上截取AB=2a;②作∠MAN=2∠α;③以点B为顶点,BA为一边在∠MAN的同侧作∠ABE=3∠α,BE交AM于点C.△ABC即为所求.则正确的作图顺序是.(填序号)
-
5、如图所示,∠A=75°,∠B=6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部,若∠1=45°,则∠2=°.
-
6、如图所示,已知△ABC≌△DEF,点B,E,C,F依次在同一条直线上.若BC=8,CE=5,则CF的长为.
-
7、如图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根据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知量出的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判定图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
8、如图所示,C是AB的中点,且CD=BE,请添加一个条件 , 使得△ACD≌△CBE.
-
9、赵师傅做完门框后,为防止变形,按如图所示方式在门上钉上两根斜拉的木条(即图中的AB,CD两根木条),这其中的数学原理是.
-
10、如图所示,小刚站在河边的点A处,在河的对面(小刚的正北方向)的B处有一电线塔,他想知道电线塔离他有多远,于是他向正西方向走了30步到达一棵树C处,接着再向前走了30步到达D处,然后他左转90°直行,当小刚看到电线塔、树与自己现处的位置E在一条直线时,他一共走了140步.如果小刚一步大约50 cm,估计小刚在点A处时他与电线塔的距离为( )A、40 m B、50 m C、60 m D、70 m
-
11、如图所示,△ABC是格点三角形(顶点在网格线交点的三角形),则在图中能够作出与△ABC全等,且与△ABC有一条公共边的格点三角形(不含△ABC)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
12、如图所示,在△PAB中,∠A=∠B,M,N,K分别是PA,PB,AB上的点,且AM=BK,AK=BN,若∠MKN=42°,则∠P的度数为( )A、44° B、66° C、96° D、92°
-
13、如图所示,在△ABC和△DEF中,点A,E,B,D在同一条直线上,AC∥DF,AC=DF,只添加一个条件,不能判定△ABC≌△DEF的是( )A、AE=DB B、∠C=∠F C、BC=EF D、∠ABC=∠DEF
-
14、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画出唯一的△ABC的是( )A、AB=5,BC=4,AC=1 B、AB=5,AC=4,∠B=60° C、∠A=30°,∠B=60°,∠C=90° D、∠A=30°,∠B=60°,AB=5
-
15、如图所示,若△ABC≌△ADE,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AC=DE B、∠BAD=∠CAE C、AB=AE D、∠ABC=∠AED
-
16、如图所示,在△ABC中,∠BAC=60°,∠B=50°,AD∥BC,则∠1的度数为( )A、50° B、60° C、70° D、80°
-
17、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高,AE是中线,AD=4,S△ABC=12,则BE的长为( )A、1.5 B、3 C、4 D、6
-
18、用一根小木棒与两根长度分别为3 cm,5 cm的小木棒组成三角形,则这根小木棒的长度可以是( )A、9 cm B、7 cm C、2 cm D、1 cm
-
19、下列四组图形中,不是全等图形的是( )A、
B、
C、
D、
-
20、“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平面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模型之一,“一线三等角”指的是图形中出现同一条直线上有3个角相等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线三等角”模型的出现,还经常会伴随着出现全等三角形.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1)、如图 1, 猜想DE,AD,BE之间的关系;(2)、如图2,将(1)中条件改为. 请问(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中,点D为AB上一点, , 请直接写出AB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