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综合性学习
    (1)、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策划的活动内容,请你评一评:你支持(或反对)哪位同学的活动建议?简要说明理由。

    欢欢:在三味书屋举行一场小组同学间的古诗文背诵比赛。

    乐乐:在百草园的白墙上留下小组同学的签名。

    奇奇:全体小组成员与民族脊梁纪念碑合影留念。

    (2)、欢欢和同学们参观绍兴鲁迅故里,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练习

    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活动建议?请写出来。

    (3)、同学们游览时看到下面的对联,它们分别对应哪个景点?请你将序号填在图中相应景点的括号里 

    A.仰视桑椹          熟俯听蟋蟀鸣

    B.至乐无声唯孝悌    太羹有味是诗书

    (4)、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共3处错误)

    由学校组织的“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活动,第一站首先来到鲁迅故里景区。数百名学生在讲解员的领导下畅游了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等著名景点。

    (5)、同学们在鲁迅纪念馆里看到了下面两幅图,状状觉得图1更符合他心目中的鲁迅形象,菲菲觉得图2更符合她心目中的鲁迅形象。请你结合本单元所学课文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图1                   图2

    观点:

    理由:

    (6)、同学们在鲁迅故里留影,记录了这次活动的一些难忘瞬间。生活中,你有哪些珍贵的照片呢?请你选一张,写出照片上的场景,再现难忘的生活瞬间。
  • 2、阅读语段,选择正确答案。

    鲁迅——“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靠笔杆子怒斥敌人的斗士;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关心贫苦人民的义士;他还是周晔笔下在饭桌上笑谈“碰壁”,幽默有趣的长者。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作品。对以“闰土”为代表的贫苦人民,他从不____,而是在____的人物刻画中寄托深切的同情。同时又用传神的描写,让“骑在人民头上”的那些人的虚伪面孔____。

    (1)、依次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栩栩如生     

    ②暴露无遗     

    ③居高临下     

    ④笔走龙蛇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根据语境,对文中“孺子牛”这个词语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刚出生的牛。 B、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C、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D、特别疼爱子女的父母。
    (3)、请补全鲁迅的人物档案卡。

    鲁迅人物档案卡

    ①原名 , 字。他是伟大的文学家、家、家。

    ②代表作品:《故乡》《》《》。

    ③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④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 3、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鲁迅幼年时jiā jǐng不错,后jīng lì了家庭变故。他在《故乡》中塑造了一个头戴zhān mào、颈套银 xiàng quān、害xiū却línɡ lì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之后的生活中经常怀念故乡,那篇《好的故事》中的景色就与水乡绍兴相似:河畔的事物cuò zōnɡ地倒映在chénɡ bì的水中,碧绿的pínɡ藻与游鱼一同dànɡ yànɡ , 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却在一shùn jiān又tuìsuō , 复近于原形。我也好想去那幽静的水乡,去看一看鲁迅先生度过少年时光的地方。

  • 4、 看拼音,写词语
    (1)、冬天的bō li上常常都是雾气,一片mó hu。我喜欢用手指画出不同的图案,透过那些 xiàn tiáo去kuī jiàn不同的风景。
    (2)、这个假期我没有fú àn苦读,而是开启了草原之旅。夏日的草原没有令人心烦的chán míng声,只有不时传来的mǎ tí声,让人愈发心境开阔。吃过了特色的奶dòu fu , 我换上蒙古族的特色服饰,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草原上疾驰。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尘封的往事常常在不经意间被点亮,点亮它的可能是一件物品,一种声音,一个画面……唤醒的小确幸、小遗憾鲜活了记忆,顿悟的大爱、大智丰盈了自我。内心充盈的人都是神奇的工匠,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不断雕琢着幸福的模样。

    请以“幸福的模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除诗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破壳

    龙悦

    ①开学第三周的周一早晨,我又在点名册上给陈小阳的名字后面画了个红圈。这已经是本月第七个红圈了。

    ②教室里的孩子们窃窃私语:“小阳肯定又要像上学期那样,第一节课上完才来!”

    ③窗外梧桐树沙沙作响,教室门被轻轻推开。一个顶着鸡窝头的男孩蹑手蹑脚溜进来,运动鞋上沾着泥点,T恤领口还粘着片菜叶。全班哄笑起来:“迟到大王又来啦!”

    ④“对不起……”陈小阳低头盯着自己扭在一起的脚尖,左手紧紧攥着书包带,右手拿着个咬了一半的饭团。我注意到他指甲缝里嵌着些泥土。

    ⑤“先回座位吧。”我递给他一张湿巾,“把饭团吃完再上课。”

    ⑥下课铃响后,我翻看学生档案。陈小阳的记录表上贴满黄色便签:上课走神、作业字迹难以辨认、课本总是皱巴巴……但最后一页附着的绘画作品却让我眼前一亮——那是用蜡笔画的蚂蚁搬家图,每只蚂蚁的神态都活灵活现。

    ⑦周五放学后,我按地址找到了城郊的联排公寓。敲开503室的门时,扑面而来的是煎蛋的焦糊味。陈小阳系着过大的围裙,正手忙脚乱地关火。

    ⑧“林……林老师?”他手里的锅铲“当啷”掉在地上。厨房台面上散落着蛋壳,电饭煲显示“保温”状态,墙角堆着几袋速冻食品。

    ⑨原来陈妈妈在开发区上夜班,每天凌晨四点才能回家。小阳床头闹钟定在六点,但常常按掉继续睡。“我自己煎蛋总是糊……”他小声说,从书包里掏出作业本,“老师,昨天的作文……”纸上的字像被风吹乱的蚂蚁,但我辨认出了这样的句子:“今天看见花坛的蚂蚁在搬死蝴蝶,它们很团结,不像我们班……”

    ⑩当晚我和陈妈妈通了电话。她疲惫的声音里带着哽咽:“他爸走后,小阳变得特别敏感。有次我批评他写字丑,他哭着说‘我的手不听使唤’……”

    ⑪周一晨会上,我搬出个透明沙漏。“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玩‘时间魔法师’游戏。”细沙流淌时,孩子们陆续完成早读准备。当最后一粒沙落下,陈小阳刚好气喘吁吁地冲进教室,头发上还沾着水珠。

    ⑫“只差一点点!”全班惊呼。我在他桌上放了颗星星贴纸:“明天沙漏转完前到,就有两颗星。”

    ⑬课间我布置了植物观察角。陈小阳蹲在花盆前,用放大镜研究蚯蚓松土的轨迹,连上课铃都没听见。下午上科学课,他突然举手:“老师!我发现薄荷叶子被咬的缺口都是月牙形的!”同学们凑过去看,第一次,没有人嘲笑他。

    ⑭变化像春芽般悄然发生。第三周周三,沙漏还未过半,陈小阳就端坐在了座位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骄傲地向我展示记事本——虽然字还是歪歪扭扭,但每页都画了天气图标。

    ⑮暴雨来得毫无征兆。那天早上,陈小阳的座位空着,沙漏早已流尽。第一节课过半,浑身湿透的他才出现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个塑料袋。

    ⑯“我的……作业……”他颤抖着递来泡胀的作文本。泪水在小阳眼眶里打转。我展开湿漉漉的纸张,墨水晕染成蓝色的云团,但还能辨认出:“昨天台风前,我看见蜘蛛在窗角织网。风越大它织得越快,好像在和天气比赛……”

    ⑰“同学们,听听这个。”我朗读起来。教室渐渐安静,有人小声说:“写得像童话故事。”小阳抬起头,睫毛上还挂着水珠。

    ⑱期末教学开放日,陈妈妈红着眼站在植物角前。那里现在摆着八个玻璃箱,标签写着“陈小阳昆虫观察站”。孩子们挤在显微镜前,看蚂蚁如何用触角交流。  

    ⑲“今天我们分享《我的进步故事》。”我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对比照片:左边是皱巴巴的旧作业本,右边是现在工整许多的笔记。最后一张是小阳昨天画的班级全家福,每个人头顶都飘着对话框——老师的那格写着:“慢慢来比较快。”

    ⑳下课铃响时,学习委员走过小阳身边,看到阳光透过植物角的玻璃箱,在小阳那页日记上投下蛛网般的光影,上面写着:“今天发现教室房檐下有新燕窝,想起林老师说,等待破壳要有燕子妈妈那样的耐心。”

    (选自2025年07月16日的《羊城晚报》)

    (1)、【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梳理陈小阳的变化过程,完成下面的填空。

    最初:上课迟到、作业字迹潦草、敏感自卑 → 中期:_______ → 最终:按时到校、认真记录、自信开朗。

    (2)、【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展开湿漉漉的纸张,墨水晕染成蓝色的云团,但还能辨认出……

    (3)、【赏析写法】请分析选文以陈小阳日记内容结尾的妙处。
    (4)、【文化参与】学校计划评选“年度成长之星”,陈小阳成为候选人之一。请结合选文内容,为他写一段推荐词。要求:突出成长特点与精神品质,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对“英雄”的定义和理解并非一成不变。古代的英雄观多与“成败论英雄”挂钩,或强调其超凡的勇力与智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项羽立本纪,虽败犹荣,赞叹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传统的英雄叙事往往着眼于宏大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的个人特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英雄观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它不仅仅指向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也涵盖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普通人。扎根乡村的教师、见义勇为的路人、精益求精的工匠……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英雄”的内涵,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谱系。 学者指出,当代英雄观的核心在于“精神”而非“神迹”。英雄不必完美无缺,但其行为必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着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厚情怀与责任担当。这种“平民化英雄观”的形成,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深化,它激励着更多人从身边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英雄精神。

    (摘编自《光明日报》《“平民化英雄观”照见时代精神》)

    【材料二】

    英雄的诞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华文化中深厚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为英雄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另一方面,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更源于其内心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在危急关头,是选择明哲保身还是奋不顾身?在漫长岁月中,是选择安逸度日还是负重前行?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信念、勇气和担当。 英雄的行为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社会动员力。一个英雄的故事,可以激励无数人;一种英雄的精神,可以汇聚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不断发现和宣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人民日报》《涵养向善而行的文化土壤》)

    (1)、【信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英雄观更看重历史功绩和个人勇武,而现代英雄观则更加多元和包容。 B、材料二认为,英雄的诞生完全取决于其内心的价值选择,与社会文化环境无关。 C、“平民化英雄观”激励人们在平凡生活中践行英雄精神。 D、弘扬英雄精神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动员和激励作用。
    (2)、【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材料一】首先通过对比引出论题——(1)的变迁。接着阐述了从古代注重(2)到现代推崇“平民化英雄观”的发展。最后指出当代英雄观的核心(3)

    (3)、【内容理解】请结合【材料二】,分点概括英雄产生的因素。
    (4)、【学以致用】链接材料中艾青诗歌里的“太阳”意象有何特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艾青诗歌为何能塑造出这样的意象并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链接材料】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引自《太阳》

    “听见了吗

    我的朋友们

    这古老的 永恒的 痛苦的呻吟

    这呻吟 告诉我们一个如此可怕的真理”

    ——引自《向太阳》(节选自《艾青诗选》)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苏轼)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 , 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于其上,过家不入 ,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lǎo):道路积水。②畚锸(běn chā):畚箕和铁锹。③三版:古代筑城用的夹板,一版高二尺。三版,形容水位很高,城危在旦夕。

    【丙】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节选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有迁移、流放、调职等义项,推测“徙知徐州”的“徙”是“调职”的意思。 B、“败”,冲毁,与《曹刿论战》“齐师败绩”的“败”意思不同。 C、“虽”,即使,与《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的“虽”意思不同。 D、“庐”,与《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中的“庐”意思相同。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B、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C、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D、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主人公的为政理念。请分别概括范仲淹和苏轼的为政理念。
    (5)、【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信念、担当、奉献……请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9、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一:集诗文品君子志】

    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表达在逆境中坚守志向、乐观豁达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面对困境,应有坚定的信念。正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1)“                                         ”那样,对前路充满信心;也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2)“                                                      ”所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第二组

    面对贬谪,应有豁达的胸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3)“                                      ”虽感悲壮,却尽显忠君之志;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中(4)“                                          ”借古喻今,道出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命运。

    第三组

    面对别离,应有美好的祝愿。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5)“                                                ”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见月感怀,用(6)“                                  ”抒发了深切的思乡忆亲之情。

    【小结】君子自强不息,我们应在逆境中保持(     )之志。

    【活动二:            

    同学们参与了阅读红色经典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1)shēn chén的情感和(2)shèng jié的灵魂。他们或许历经磨难,但精神世界的丰盈与高尚,依然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请用心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照亮者。

    【活动三: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青年,正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航天领域的青年工程师们攻坚克难,有力保障了神舟飞船一次次成功飞天;社区志愿者小张大学毕业后深入基层,热情为居民解决各种琐碎难题;消防员小李每次出警都冲锋在前,做最美逆行者……

    (1)、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鸿鹄 B、松柏 C、柳絮 D、沙鸥
    (3)、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shēn chén(2)shèng jié

    (4)、请结合经典阅读资料,仿照【活动一】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

    活动二:【            】

    (5)、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6)、本次演讲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志愿者小张的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7)、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将个人追求与更崇高的理想相结合。”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艾青诗选》)

    经典选读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自《艾青诗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广场看月亮

    王墨杰

    ①暮色垂落时,人民广场的玻璃幕墙最先接住了月光。那些棱角分明的建筑群在霓虹里逐渐融化,像被某种远古的咒语唤醒的冰雕。我坐在广场西侧的长椅上,看月亮从购物中心的穹顶跃出,像一枚被反复擦拭的银币,倒映着无数人间的故事。

    ②十年前,在故乡的小院里,这样的月亮会穿过枣树的枝丫,在青砖地上投下碎银般的光斑。父亲总在此时搬出那把竹编躺椅,金属骨架与石阶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动。那时月光是流淌的溪水,漫过老井沿的苔藓,浸湿母亲晾在竹竿上的蓝布衫。

    ③而今在这钢筋森林里升起的月亮,却更像悬在摩天楼之间的探照灯,照见地铁口涌出的疲惫人群——他们的影子被拉长又揉碎,像散落一地的旧信笺。

    ④古人在月下总爱做些痴事。李白捞月而逝,苏轼把酒问天,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参悟永恒;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驾着银车巡游天际,日本俳句里松尾芭蕉溅起一阵阵月光碎片……博尔赫斯说,月亮是时间的镜子,此刻我却看见那镜中浮现父亲的白发——上周视频通话时,他身后的窗框正嵌着半轮故乡月,像一张褪色的邮票贴在深蓝信封上。

    ⑤广场一旁的露天剧场里正在放映《月球旅行记》。乔治·梅里爱镜头下的炮弹扎进月亮的右眼,溅起的尘埃落在地球上就成了乡愁。那些穿着反光背心的建筑工人蹲在台阶上观看,安全帽上的夜光条与银幕辉映。他们中有人用河南腔说起老家的月夜:“这时候该割麦子了,月亮地里干活凉快。”他的手机屏保是女儿站在金黄麦田里的照片,月光在像素点间凝成思念。

    ⑥视线往左,美术馆的落地窗前,梵高的《星月夜》在电子屏上旋转。那些钴蓝色的漩涡让我想起童年夏夜,祖母用蒲扇指给我看月亮里的桂树,她说吴刚砍树的声音会顺着月光淌下来,落在听话孩子的枕边。此刻,玻璃幕墙上的月亮突然扭曲变形——是无人机群在进行灯光表演,数百架闪着幽蓝光点的机械造物,正拼凑出“海上生明月”的画卷。

    ⑦右侧,便利店的白炽灯下,收银女孩在偷闲读《红楼梦》。书页间夹着晒干的桂花,细碎的金黄跌落在“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间。她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突然震动,提醒她该叫三千里外的母亲吃降压药了。月光透过便利店的旋转门流淌进去,在二维码扫描器上折射出虹彩,像连接两个时空的虫洞。

    ⑧我走过广场中央的许愿池,硬币在池底铺成银河。有人掷出地铁票根,看它载着未说出口的爱意沉向水底。流浪歌手拨动吉他,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副歌部分被救护车的鸣笛声切断。急诊楼顶的红十字亮起时,月亮恰好移至中天,成为巨大表盘上唯一的指针。

    ⑨二十四小时书店的橱窗里,《追忆似水年华》与《三体》并排陈列。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碎屑、刘慈欣的二向箔,都在月光里发酵成相似的惆怅。穿西装的男人蜷缩在阅读区的角落,平板电脑泛着冷光,视频通话界面定格在“对方已拒绝”的提示。他的领带夹上镶着月亮形状的水钻,折射出老家屋檐下半融的冰棱。

    ⑩凌晨三时,清洁车摇摇晃晃驶过路面,刷洗着广场上残留的月光。早市摊主支起帐篷,第一笼包子蒸腾的白雾裹挟着残月上升。

    ⑪几刻钟过去,穿校服的女孩背着画板从广场穿过,炭笔勾勒的月影还带着露水。她耳机里播放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急板惊飞了银杏树上的麻雀,振翅声摇落枝头最后的月光。

    ⑫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月亮变得透明。广场大屏开始滚动播放早间新闻:高铁新线路贯通,“嫦娥六号”带回月壤样本,某互联网巨头推出“数字乡愁”虚拟社区……清洁工扫走昨夜许愿池里的星群,某片碎纸上还留着“但愿人长久”的笔迹,墨痕在朝阳里渐渐淡去,昨天的故事与爱恋终究还是被遗忘。

    ⑬我站在玻璃幕墙前整理衣领,看见无数个月亮在镜面中繁殖。有的映着大观园里的凹晶馆联诗,有的照着梵高病房窗外的丝柏,有的倒映着父亲独坐老院的身影……这些月亮层层叠叠,构成莫比乌斯环状的通道,让苏轼的酒杯碰响博尔赫斯的硬币,让李白的衣袂拂过建筑工人的安全帽。

    ⑭此刻广场广播突然响起《平湖秋月》的旋律,电子合成的琴音里,所有离散的月光开始共振。

    人民广场的月亮终究要西沉了。但在某个平行时空里,它永远悬在玻璃幕墙与青砖小院之间,成为所有漂泊者共用的路由器,持续发送着加密的乡愁。

    ⑯当暮色再次降临,那些被月光标记的灵魂终将在时差中完成对接——就像童年时井水倒映出的月亮,此刻正在某个写字楼隔间的水杯里微微荡漾。

    (选自2025年08月18日的《羊城晚报》)

    (1)、【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使月亮出现的场景与其对应的意象或情感相吻合。

    场景描述

    意象/情感

    月亮从购物中心穹顶跃出

    如反复擦拭的银币,倒映人间故事

    父亲在故乡小院竹椅上

    地铁口涌出的人群

    视频通话中父亲身后的半轮月

    便利店女孩读《红楼梦》

    (2)、【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

    “那些棱角分明的建筑群在霓虹里逐渐融化,像被某种远古的咒语唤醒的冰雕。”

    (3)、【赏析写法】文章倒数第二段:“人民广场的月亮终究要西沉了。但在某个平行时空里,它永远悬在玻璃幕墙与青砖小院之间,成为所有漂泊者共用的路由器,持续发送着加密的乡愁。”请分析其妙处。
    (4)、【文化参与】某文化机构计划举办“城市与月亮”主题摄影展,现面向市民征集摄影作品。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为一张以“人民广场的月亮”为主题的照片写一段展签说明。要求:突出画面意境与情感内涵,语言简洁有力。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乡,何以在文学中“永恒”

    ①“故乡”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母题。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典诗词中的思乡名篇,再到现代文学中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等,“故乡”始终是作家们深情书写和反复探寻的精神家园。

    ②作家笔下的故乡,往往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原乡再现,而是经过了情感发酵与艺术提炼的“文学故乡”。它可能融合了记忆、想象与期待,是一个复杂的情感综合体。学者指出,文学中的故乡书写,常常是作家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以及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

    ③在现代性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故乡的面貌发生巨变,甚至许多人的故乡在物理意义上正逐渐模糊或消失。然而,这并未减弱人们对故乡的情感依恋和精神追寻。相反,对“失乡”的焦虑、对“根”的渴望,使得“故乡”在当代文学中呈现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表达。作家们通过回望故乡,既是在追溯个人生命的来路,也是在思考民族文化的根脉与未来。

    (摘编自《文艺报》《“文学故乡”的精神坐标》)

    【材料二】

    故乡情结的心理与文化根源

    ①从心理学角度看,故乡情结与人的早期经验密切相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会深刻烙印在一个人的记忆深处,形成一种原始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会在离开故乡后,因时空距离而愈发显得珍贵和美好,甚至被理想化。

    ②从文化学角度看,故乡是承载地域文化、民俗传统和家族伦理的实体空间。对于深受农耕文明和宗族观念影响的中国人而言,故乡不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更是祖先安息、血脉延续之所,寄托着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文化认同。“叶落归根”的观念至今仍对许多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因此,故乡情结既是个体情感的天然流露,也是集体文化无意识的深刻体现。它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成为一个饱含情感温度与文化密码的精神符号。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论故乡情结的生成机制》)

    (1)、【信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中的“故乡”通常是经过作者情感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并非完全写实。 B、即使物理意义上的故乡发生变化或消失,人们对故乡的情感依恋也不会减弱。 C、材料二从心理学和文化学两个角度,分析了故乡情结产生和延续的原因。 D、“叶落归根”的观念主要体现了故乡作为地理实体空间的重要性。
    (2)、【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材料一首先提出(1)“”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接着指出作家笔下的是(2)的“文学故乡”。最后探讨在当今社会变迁下,
    (3)、【内容理解】根据材料二,概括故乡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4)、【学以致用】链接材料中艾青的诗句共同指向了哪个意象?这个意象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艾青的这种情感为何能引发广泛而深刻的共鸣。

    【链接材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欧阳公为政,宽简而不扰。凡历数郡,不求声誉。问公:“为政宽简,而事不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公尝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强其所短势必不。吾亦任吾所长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节选自陆游《游山西村》)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有人,与《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的“或”意思相同。 B、“弛”,松懈、废弛,与“弛担持刀”《狼》的“弛”意思不同。 C、“举”,成功、办成,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意思不同。 D、“逮”有达到、捉拿等义项,推测成语“力有未逮”的“逮”意思应为“达到”。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B、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C、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D、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4)、【甲】【乙】两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欧阳修的为官之道。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5)、【甲】【乙】【丙】三篇诗文都描绘了和谐的景象或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请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3、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一:集诗文明赤子心】

    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蕴含家国之思、忧国忧民之情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心系朝廷,忠贞不渝。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言进谏、老而弥坚;李商隐《贾生》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借古讽今,寄寓了诗人对国事深切的关怀。

    第二组

    羁旅愁思,家国一体。温庭筠《商山早行》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景抒情,道尽漂泊在外的孤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感慨离乱中,融入了对国家的忧虑。

    第三组

    乐观豪迈,心怀天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出豁达的襟怀;苏轼《水调歌头》中(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思亲转而向世间所有离人发出深挚的祝愿,境界阔大。

    【小结】读这些诗文,我们明白了个人命运与(     )紧密相连。

    【活动二:____________】

    同学们参与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导读

    朗诵这些诗篇,我们就会chén zuì其中,为诗人那(2)宽广的胸怀和赤诚的情感所打动。虽然那段艰难的岁月已然远去,但诗中yùn hán的精神力量,依然能激励我们奋进——请大声诵读,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人。

    【活动三: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科研工作者小陈带领年轻团队大胆创新,终于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许多快递小哥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风雨无阻地奔波在路上,提升了千家万户的生活。边防战士小陈十年如一日守卫祖国边疆,做忠诚的戍边卫士……

    (1)、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前途命运 B、国家命运 C、自然环境 D、个人得失
    (3)、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chén zuì(2)yùn hán

    (4)、请结合诗歌朗诵资料,仿照【活动一】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活动二:
    (5)、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6)、本次演讲以“平凡的伟大”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快递小哥的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7)、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真正的坚强,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坚守自己的信念。”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选自《艾青诗选》

    “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14、每天,我们耳边会有很多声音,有美妙的旋律,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暖心的叮咛,有真诚的鼓励……

    请以“耳边的好声音”为题,选择一两件事情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时光。要求:选材真实,情感真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端正,字数不少于450字。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可以吃的书

    ①人类依靠智慧   创造出了许多种书 有树叶书   发光书   颜色书   这些书除了能读,而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②在1976年那场(震   振)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中,曾在一座倒(塌   蹋)的楼中救出一个被埋10天的小男孩。他被救出来时,精神尚好,问他想吃什么,他说不饿。长达10天的时间里,没有饭吃竟然没被饿死,这简直是个奇迹。原来,是书包救了他的命。当他被压在里面时,没有吃的,只能用书包里的书来充饥;没有喝的,只能用自己的尿止渴。就这样,他度过了艰难的10天。

    ③书是用纸印成的,纸里只含有纤维素和少量淀粉,人体很难吸收,除非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吃。而现在,为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生产出了“可以吃的书”。这种“书”与普通的书有什么区别呢?

    ④原来,这种“可以吃的书”是一种纸形食品。原料用的是淀粉和糖等,淀粉经过糊化后再加入些调(diào   tiáo)味物质,或者磨碎的蔬菜、肉末,把它们加工成薄(báo   bó)纸一样的一片一片,切成像书一样大小,用食用色素印上字,装订后即可成为“可以吃的书”。

    ⑤这种纸形食品它外形美观,撕开即可食用。小朋友可以边吃边学习,是真正把“书”吃到肚子里去了。科学家们还据原料的品种不同,把做成许多种味道,如牛肉味、三鲜味、鸡肉味,以及苹果味、草莓味、香蕉味、咖啡味等等。朋友们可以在选择“书”时以味相投。

    ⑥这种“书”将营养浓缩在“书”中,因此营养非常丰富。一页长21厘米,宽20厘米的蔬菜纸,含有的营养相当于250克新鲜蔬菜的营养。

    ⑦朋友们,你喜欢这种“书”吗?在你出去游玩时,带上几本这样的“书”,看完后吃掉,这不仅不用带零食,还特别轻便。但要注意卫生呀!看“书”前一定要洗手,这样才不至于把病菌一同吃进肚子里去!

    (1)、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猎奇:

    (2)不知不觉:

    (2)、请用“√”标出括号里正确的拼音和字。
    (3)、请给第①自然段未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
    (4)、文中画“______”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作比较 C、举例子 D、打比方
    (5)、这篇文章从原料、等方面介绍了“可以吃的书”。
    (6)、“一页长21厘米,宽20厘米的蔬菜纸,含有的营养相当于250克新鲜蔬菜的营养”这句话中“相当于”这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16、阅读《表里的生物》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       )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       )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②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找近义词:请求       唯恐
    (3)、“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表内零件运作的状态,又表现出“我”对表的之情。
    (4)、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句中的“还”体现了作者的不舍,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样想呢?请用上语气词,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下来。
    (5)、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表现出儿童新奇的想象和强烈的探究之心。 B、文章表现出父亲对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漠视。 C、文章表现出在那个年代里一块表的罕见和珍贵。 D、文章表现出大人的话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
  • 17、名著阅读
    (1)、将作品、主要情节及作品相关人物连线。
    ①《鲁滨逊漂流记》疯狂茶会哈克
    ②《汤姆·索亚历险记》勇救莫顿星期五
    ③《骑鹅旅行记》墓地探险柴郡猫
    ④《爱丽丝漫游奇境》驯养野羊狐狸斯密尔
    (2)、这几本世界名著中,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简要说明理由。
  • 18、根据语境填空。

    (1)毛泽东主席要求大家接受正确的批评,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

    (2)《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 润物细无声。”常用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3)《长歌行》托物言志,由自然景物描写引发人生思考,提醒我们应当奋发努力的诗句是:。面对时光流逝,朱自清写下:“聪明的,你告诉我,?”苏轼则一反感伤,激励我们:“?门前流水尚能西!。”

  •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场足球赛胜败的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在原句修改病句)
    (2)、所有人都被“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所感动。(改为双重否定句)
    (3)、照例子,根据句前的提示词补写句子。

    【快】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

    【馋】单看一锅粥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让人

    【吵】尼尔斯想摆脱他们,但是那些鸡在他后面追着叫着,都快

  • 20、体会下列句子中表达的心情,把序号填写到相应词语的括号里。

    A.整个小镇灯火通明,人们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

    B.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C.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D.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说话似的。

    欣喜若狂——             同情怜悯——             自由自在——             期盼已久——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跳转